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医药市场的发展潜力日益增强。据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医药市场价值将达600亿美元,2020 年将达1200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如此高速增长的市场空间给国内的医药行业带来了无限光明的前景。
医药行业包括医药制造和医药流通两个层面。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虽然在这两个层面上开放的步伐并不一致,但其内在的关联性决定了这两个层面都将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将隐藏着更多的变数。
医药行业遭遇三大经营难题
日前发布的2003年第三季度统计报告表明,前三季度95家医药上市公司第三季度的增速放缓。那么,医药上市公司放慢增长步伐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是原材料涨价。进入下半年以来,化学原料药上市公司的部分原材料--石油化工产品和能源价格迅猛上涨,上市公司的产品成本明显上升,盈利空间缩小。其中,新华制药第三季度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已经下降到16.16%,同比下降了9.75个百分点,降幅高达37.62%。
其次是产成品跌价。第三季度医药上市公司产成品价格尤其是原料药物价格的狂跌几乎是灾难性的。在大宗原料药物中,价格跌幅最大的莫过于维生素C和青霉素。鲁抗医药、东北制药、华源制药和华北制药等相关上市公司都报告了业绩的大幅下滑,最为明显的莫过于华北制药,主营业务利润同比大幅下降了32.05%。
第三是招投标困局。在我国生产的药品中,97%为仿制药,同种药品的生产企业多达数十家的重复建设现象在我国十分普遍,药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针对这种情况,国家采取药品招投标政策压低药品价格,一方面节约国家医疗开支,另一方面提供一个公正的竞争平台,抑制医药行业的过热投资。然而,药品的招投标间接压缩了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尤其是流通企业的利润空间。
医药制造业面临生存危机
最近,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进入WTO的5年内,中国市场上的处方药物、通用名药物及非处方药物的市场前景将有显著地变化。一些重要的利好因素将极大地增加外来企业在中国制药领域的机会,使得来自全球的竞争者能够得到切实的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制药企业想要充分挖掘我国入世带来的商机,那么它们就必须加大革新力度、加强对分销商的使用与协调、利用营销手段强调自身产品的独特性。
拥有出色研发能力的跨国公司在满足我国日益兴起的新药品需求时,无疑处在优势地位。相反,原先主要在通用药物领域展开竞争的我国公司将发现,随着客户在更为开放的竞争环境中以更为严格的质量标准挑选供应商,产品利润在不断地下降,而自身的优势也在不断丧失。
对于制药业而言,WTO协议规定我国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对知识产权(IPR)的保护。WTO协议明确了我国在尊重并维护外来及国际专利方面的义务,其执行标准是1995年制订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其中的规定包括有从产权申报日起不少于20年的标准保护措施。它还规定与贸易有关的专利纠纷应通过WTO程序进行处理,并将WTO作为一个额外的仲裁机构来定位。
这对于大部分新药的生产依靠模仿的国内制药企业来说,生存面临着巨大挑战。随着国外高科技产品在国内申请专利越来越多,国内大量的仿制药物被提起诉讼,企业受到严重创伤。
第二,降低药品进口关税和增加国外企业在药品分销、健康保险、医疗服务领域的参与机会。
第三,完全遵守全球通行的行业标准。作为WTO成员国之一,我国在向医药公司颁发许可证、批准或否决药品经营权及进行其他常规操作时,决策过程必须确保高效及质量。
此外,WTO要求成员国的常规机构要保持应有的透明度,要使企业及消费者可以得到一些常规决策、药物供求的信息。这些信息将影响到药品的定价。目前类似的信息我国的企业还无法广泛获知。
我国大多数制药企业在规模上都无法与国外大公司抗衡。而进入WTO 后,制剂药品关税的降低,则意味着我国药品在关税政策保护下的市场价格优势即将丧失。同时,急功近利的无序竞争使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内耗严重。
一方面,医疗药品附加值虚高;另一方面,仿制新药的时间和费用远远低于独立开发新药项目。这就必然诱导众多医药企业、甚至是一些非制药企业纷纷投资生物医药项目。同一产品多家重复生产的局面,使得众多的制药企业将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内耗上。
专家指出,医药制造尤其是生物制药需要很高的投入,我国在生物制药研究上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在新药研发上缺乏竞争力。在WTO框架规则下,一旦国外竞争对手抢先申报了某种药品的专利,将会使国内企业的前期开发投资落空,最终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医药流通业吹起冲锋号角
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我国自2003年1月1日起将基本对外资开放药品流通领域。规模偏小、营销水平低的国内医药流通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这种危机主要来自于国际竞争、国内医疗体制改革两方面的压力。
洋药商对我国14万家医药流通企业而言是致命的威胁。目前,我国医药流通企业中90%以上为中小型企业,绝大多数都没有通过药品流通的GSP 认证。虽然国内流通企业在时间和空间上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散乱的经营业态、低下的营销水平根本无法抵御洋药商的冲击。
医疗制度改革后,药品经营的巨额利润不复存在;而国家降低药品经营门槛的同时,也打破了医院和国有医药企业对药品经营的垄断。医药流通行业的利润空间正在大幅缩水。
目前,各种外来资本早已通过不同的渠道潜入,压力已经提前触及到了国内的医药流通业。
今年5月16日,国家商务部正式批准成立了第一家中外合资医药分销企业--永裕新兴药品公司。而此前的 2002年,在我国尚未开放药品分销领域的情况下,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即与西门子德马泰克集团合作建立了现代医药物流配送中心,打响了外资进入医药商业领域的第一枪;紧接着全球第一大医药零售特许经营公司--美国Medici neShopper,以特许经营的方式与海王星辰合作在深圳开设了首家店铺,目前已经在我国建立了10家分号,今年更计划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全面铺开网络。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有关负责人分析了药品流通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有:流通环节将占据支配地位;批发商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贵族,变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仆人,在数量将越来越少的同时服务与配送手段更加现代化,利润来源不是以进销差的形式体现,而是为生产企业代理所获得的佣金;药商的毛利会越来越少;通过联合、兼并、关闭与破产后商业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批发企业将与生产企业、医院、药店结成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等等。
在国内的医药流通领域,中国企业面对压力纷纷吹起了冲锋的号角。
不久前,在北京医药市场处于龙头地位的同仁堂和上海第一医药股份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北京同仁堂上海分店的成立,将两个上市公司连在一起。第一医药通过合作提升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同仁堂则将影响力渗透到了上海及华东地区。
在成都,随着百信集团、和平药业、西部医药、天乐药业等大型医药集团的入驻运营,成都医药物流中心区于 10月中旬已投入使用。作为西部最大的药材集散地,这一医药物流中心的成立将辐射着整个西部地区。
仿制药仍将独霸医药行业
与具有传统优势的中草药相比,我国在生物制药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着相当的差距。虽然我国已经开始了对药品制造企业实施GMP管理,但医药制造企业整体的竞争能力还有待提高。
专家认为,中国本地的医药制造商仍然缺乏进行资本密集型研发所需的资源。美国9家最大的医药公司中,有 7家2000年的新药研发经费在20亿美元以上。而在我国,去年全国投入于新药研发的资金只有40亿元人民币,只相当于美国研究一种药品的经费。
专家强调,近期中国仍将是仿制药的天下。
当前,我国医药市场在充斥着“模仿性创新”药物的同时,6000多家医药制造企业绝大多数都以生产通用名药物为主。很多规模很小,利润也很微薄的企业能够生存下来,原因在于这些企业依靠当地政府带有倾向性的销售与分销网络,大量使用成本裁减措施以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药品质量不达标也为企业降价竞争提供了保障。这在我国药品市场上造成了一种独有的奇异现象,即大量的假药及质量低劣的通用名药物泛滥。
说医药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就在于它还承担着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它不可能像一般的商品或服务行业那样可以通过产销一体化的模式来应对市场放开的压力,选择适合于自身的发展战略对于医药行业来说是必须的。
专家预计,通过WTO协议的约束,在鼓励跨国公司推出革新性药物的同时,也将把人们的注意力从模仿性创新药物(包括一些品牌通用名药物) 转移到针对新疾病与新症状的革新性药物上来。
我国目前在医疗制度、医院采购程序等方面进行的改革,都将加剧品牌通用名药物的竞争。这将促使企业努力开发创新型药物。最近,国家发改委宣布,专利药品的定价将由生产厂家自己决定,而其他所有药品的价格仍将受到国家的高度监管。毫无疑问,这将继续激发企业对新型药物的开发热情。
随着我国市场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国外发达国家的医药公司纷纷通过直接出口药物、独资办厂、合资控股等方式进入我国医药市场。他们不仅将获得批准的药品迅速拿到我国注册,同时也将生物制药的生产线转移到我国境内,甚至还在我国境内完成他们新开发药品的临床试验。据波士顿咨询公司预计,今后10年内,拥有专利的处方药及品牌通用名药物市场将以每年16%的高速度增长,2010年将达到67亿美元,比现在的16亿美元多出4倍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