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以大人之心度宝宝之腹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8-01-06 13:55:08
10月26日,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2》受第十五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主办方的邀请,在杭州做中国首映,剧情让孩子笑个不停,很多家长却流出了眼泪。影片描述了三个孩子与他们父母之间的故事:孩子希望得到父母赞赏,父母却处处严格要求孩子,以己之心度孩子之腹,双方隔阂越来越深,因而闹出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据了解,该片也将于近期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上映。
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和想法并不是成人所想象的那样。“缩”至孩子的高度,用他们的眼睛来感受这个世界,就会发现孩子的很多“淘气行为”都是有原因的。
“又说心里难受,肯定是偷懒,不想去幼儿园!我以前请了那么贵的老师来教他学绘画和钢琴,他学了两次就不想学了,就在那儿想花招拖延时间,真是气死我了!你说现在哪个孩子不得会点才艺,我现在就特别可惜自己小时候什么都没学,工作和人际交往中,一遇到唱歌跳舞时就自卑,所以不想让儿子也像我这样,可他倒好,让他学什么他偏不学,什么技能都没有。”
——张女士,海淀区翠微路附近居民
“我喜欢用橡皮泥捏泥人,捏得可好了,但妈妈说,捏这个没出息,以后上学考试也不会加分的。”
——张女士的儿子程程,4岁,上幼儿园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生活中有不少家长从培养宝宝的角度出发,总是希望宝宝多才多艺,给宝宝报了艺术班、乐器班、数学班等,希望宝宝从小就“才艺超群”;或者采用严格家教的办法,规定宝宝学礼仪,玩“高雅运动”,想把孩子塑造成一个有修养的人……可孩子却未必“买账”,还会通过吵闹、抵触等手段来“反抗”,让大人觉得“好心没好报”。
对此,幼教专家认为,在家里,很多家长会条件反射般地把自己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直接教给孩子,习惯性地用自己的视角“建议”孩子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在孩子玩或者做事的时候,很多家长还喜欢在一边看着孩子做,即便去忙自己的事,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所以,如果换个角度来想想,有个“摄像头”随时跟着你,很多家长也会觉得“非常难受,甚至恐怖!”所以大人们还是莫以己之心度宝宝之腹,每个孩子出现一些(大人眼里的)不良举止行为时,或许都有他(她)的个人原因、环境情况或(大人没想到的)特殊想法。
■换位感受
回想自己儿时的感受
●奔奔爸(家装设计师,女儿6岁)
要我和女儿换位思考比较难,首先我不是女孩,不知道女孩在想什么,另外我的工作很忙,和女儿待在一起的时间也不多。所以,在女儿很小的时候,教育孩子的任务就主要靠妻子来执行了,我只是在一旁“打下手”。不过还真是“旁观者清”,妻子和孩子说话时,如果声音大了,或者说话语气硬了,我也觉得听了心里不舒服,就会适当地提醒她一下。有时我也会回想我小时候的心情,想想大人对我的态度,我对他们的期望,我喜欢的方式和反感的方式,但过去太久了,很多东西实在是想不起来了。
通过“孩子的眼”才知道世界的“恐怖”
●遥遥妈(会计,女儿3岁)
换位思考要亲自体验,印象才会深刻。前段时间看过一个报道,说是有一个体验活动,专门给成人造了一个特别的房子,里面的家具都是根据儿童和周围环境的比例设计,让家长们能体验一下儿童对周围世界的感觉,体验过后,很多家长都非常震撼,发现对于孩子们来说世界真的太大了。我觉得这个创意挺好的,如果长期有这样的“样板房”,让家长们多在里面看看,就能比较直观地体会孩子们面临的环境和他们的内心感受。
现在当孩子也够累的
●秀秀妈(办公室文员,女儿4岁)
有一次我参加亲子班的“角色互换”活动也不错,女儿做起了妈妈,我做起了孩子。她给我围上小围脖喂我吃饭,老师让我们大人放慢吃饭的速度,看孩子的反应,有些孩子就开始催促家长“快点快点”,甚至责备家长,我想,这大概就是报应吧。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你平时怎么对孩子,他(她)也会这样对你。从那以后我经常以这个提醒自己,不要太过强求孩子和苛求孩子,现在当孩子也够累的。
多学专业知识才能理解孩子
●牛牛妈(中学教师,儿子3岁)
我觉得总是在说和孩子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很空的一件事,换位思考不是喊口号,也不是和孩子做做交换角色的游戏就可以的,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明白你要“换位”的那个人到底在想什么。
让孩子去知道你想什么是不大可能的,就只有靠你自己花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孩子了。可以到书店买一些幼儿心理和幼儿教育方面的书回来看看,按照年龄段参照一下自己孩子的特征,然后琢磨他们在想什么,遇到一些事情大概会怎么处理等等。像我们家牛牛,2岁多的时候,叛逆就表现得特别明显,脾气很大,如果不知道这是孩子的“叛逆期”的话,觉得孩子做错了就批评责怪孩子,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还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童言无忌
特烦姥姥偷偷地监督我
●陈子华(男,6岁半,一年级)
我特烦我姥姥,看见别人家的小孩会干什么就让我去学,还偷偷地监督我。我上幼儿园时,她让我去学轮滑,我心里挺害怕的,她硬是要我滑,我故意走到她看不见的地方去,可以少滑一点儿,她就偷偷地跟来了,非让我滑,摔得我屁股都快开花了,疼死了。我那时候就想,你来试滑一下啊,你的屁股也要开花的,哈哈哈哈。
我把卡片变成太阳,妈妈还批评我
●戴懋(女,3岁,幼儿园小班)
妈妈给我买了个早教卡,上面有小房子、漂亮的小花,还有小山羊,但我觉得这个红色卡片的形状不好看,方方正正的,它要是像个太阳多好啊!我就用剪子把它剪成了圆的,然后高兴地告诉妈妈:“妈妈睁开眼睛,妈妈睁开眼睛,妈妈看!”妈妈很累,躺在沙发上睡着了,我好不容易才把她摇醒,她睁开眼睛,我以为她会表扬我呢,谁知她很生气,一把抢下我的剪刀,还说:“你怎么把早教卡剪得像狗啃的啦?一时没盯住,你就捣乱!”
我讨厌那个阿姨,就不说她好
●琦琦(女,3岁7个月)
妈妈总是要我做个好孩子,上次见到一个阿姨,送我一个猪娃娃,我就要拿,但是她说只有我说“阿姨好”,她才给我,妈妈催我快说,我不想说,阿姨家的灵灵就对我妈妈说了,妈妈就说我不懂事,没有灵灵讨人喜欢,其实我就是讨厌那个阿姨,不给拉倒。
■专家看法
不能一做决定就把孩子“排除”了
●徐国静(早教专家,星星河创办者)
一个完整的家庭,是由父母和孩子共同构成的,可是很多父母都会有一种“自己比孩子大”的思想,总认为家里的事情自己说了算,在做一些决定时往往把孩子排除在外,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把自己的思想和喜好强加给孩子。这是错误的。
不“以己之心度宝宝之腹”,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学会和宝宝换位思考。这是很多家长都明白的道理,但就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容易就恢复常态,用家长固有的思维方式来对待孩子。大人不要以为孩子是自己的,可以随便对他(她)做出决定,孩子年龄虽小,但也是一个独立的人,他(她)有权知道关于自己的事情,有权参与家庭事件的讨论与决定。所以,从孩子婴幼儿时期开始,讨论某件事时,就可以让孩子待在一边,这可以营造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比较利于家长平等地看待孩子,不会和孩子之间造成太大的隔阂。另外,和孩子说话时,最好也是用商量的方式,这会给他(她)很大的鼓舞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比如发现孩子对某方面有兴趣,可以问他(她)“想不想……?”根据孩子的回答把计划商量出来,让孩子感觉是在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十分愿意;这比简单地帮他(她)报一个班,然后回来告诉他(她)什么时候去上课管用多了。
(转载自《新京报》)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