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意外(中风)记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11-26 04:08:24
脑血管意外,又称“中风”或“脑卒中”,以起病急骤、意识障碍、语言不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特点。中医历代文献均有对本病的记载。并且对于中风先兆症状的认识及预防,前人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证治汇补》指出:“平人手足麻木,不时晕眩,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西医学结合本病病因病理而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出血性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包括脑血栓形成及脑栓塞。导致本病的最基本原因是高血压及动脉硬化,以及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等,情绪激动、用力太过或血压降低、血液凝固性增高等为常见发病诱因。由于脑出血和脑血栓形成约占中风病的80%以上,加之这两病于发病前常有先兆症状或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对中风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是针对脑出血、脑血栓形成的。(一)未发病前的调摄与防治:凡年龄在45岁以上,有高血压及动脑硬化等病者,积极养生与防治,对于防止中风发生有重要意义。除可参考“高血压病”的基本措施外,还应做到:1.调摄精神情志,切忌过份激动如愤怒、焦虑、兴奋、大惊大恐等;慎防跌仆摔倒;平素用力不可过猛(如大便、剧咳)及劳累太过。2.现代医学认为脂质代谢失常、血脂增高是动脉硬化的基本因素,而血脂增高常因进食动物脂肪过多和富含胆固醇的食物所致,同时与肝炎、糖尿病、肾病,肥胖及内分泌功能失调亦相关。对此,要注意饮食的调理,如食宜清淡、少食肥甘等;若有肝炎、糖尿病等病,应积极治疗,另一方面还可选用下列方药服之。(1)红花油:红花种子含油量比大豆、棉籽等均高。红花油国外已广泛用作食油。更重要的是,红花油中的亚油酸含量是目前已知所有油中最高的(73~80%)。亚油酸能降低血胆固醇含量,长期食用,可防治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等心血管疾病的作用。(2)大蒜:每日食生大蒜6克以上,长期坚持,能防止高脂肪饮食引起的血胆固醇升高,清除脂质在血管壁的堆积,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和溶解体内“瘀血”的作用。其有效成分为大蒜甙和大蒜油中某些含硫化合物。(3)血脂宁:山楂、首乌各15克,决明子9克,橘皮4.5克,猪胆汁0.2克。此为1日剂量。碾末装入胶囊,分3次服。3个月为一疗程。有人用此方防治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发现是一疗效较好而无副作用的降脂药,可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粘度。(4)山楂降脂片:每片含山楂提取物0.06克,每次2片,每日3次,连服4周为一疗程。有报道以此片防治高脂血症,结果使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脂蛋白显著下降。 3.凡患有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者,应坚持开展气功锻炼,具有预防中风的良好效果。根据高血压病的病理特点,宜练静功,开始练放松功,后以站桩功为主;先练坐式,后多练站式;并经常辅以保健按摩。练功时要求心静、放松、气沉。所谓气沉,是在自己意念主导下,把上逆之气沉下去。练时,先轻轻呼一口气,吸气时意想气自上而下,从胸部下沉到丹田。高血压病人大多感头重脚轻、头部烘热、眩晕、下肢酸软无力、站立不稳、此即“上实下虚”。多练站桩功,使气向下沉、导气血下行,减轻头部充血,从而有利血压下降。为了探讨气功对降低高血压性中风的发生率、死亡率的功效,有人于1982年对在1959~1964年间(18~22年后随访)住院并接受气功综合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44例进行随访复查,并与同期住院单纯接受药物治疗的随访组作平行对比,结果发现气功能改善大脑皮质机能活动,调整机体内植物神经的平衡协调,增强对外界不良刺激的防卫能力和改造性格使趋于温和、自控等。所以气功除降低、稳定血压外,可能亦同时通过以上途径和机制降低中风的发病率、死亡率,从而发挥预防中风、改善高血压病预后的积极功效。4.脚腕转动疗法。即患高血压、动脉硬化,年龄45岁以上,并有可能发生中风的患者,可于每日早晚睡在床上或坐在床上开展此疗法:先将脚背伸直,两脚腕向外转动15次,向内亦转动15次;然后两脚背缩回竖直,两脚再向外转动15次,向内转动15次。长期坚持此法锻炼,有预防中风发生的作用。5、关元百日灸。即每年从立冬日起,将艾点燃,对准关元穴灸15分钟,灸至局部皮肤红润为度。连灸100天,可预防中风发生。除防治高血压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外,还应积极防治有可能导致中风的其他疾病。如脑血栓形成亦可因脑动脉炎等所致;脑栓塞主要由风心病、冠心病的脱落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而发生……具体要求详见有关专业书刊。(二)中风先兆的诊断与防治:鉴于中风前常表现出一些特有的先兆症状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国内许多单位正在开展“中风预报”,并积极在中风先兆阶段进行防治,以防发生中风。1.中风先兆的诊断依据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①年龄在45岁以上,既往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②近期内反复出现突发性的、一过性的、可逆性的(大都在24小时内逐步缓解的)以下征象而用其他原因无法解释者:头晕胀痛,两眼发花,头重脚轻,面赤耳鸣,恶心想吐,手足麻木无力,黑蒙,甚者语言謇涩、血压升高。言语不清,失语、失读、失写。突发眩晕昏厥,吞咽困难,步履不稳,行如醉汉(步行偏向一侧,呈弧形线前进);或偏盲,眼球震颤,舌伸向一侧,双侧瞳孔不对称,偏身感觉障碍等。单侧肢体麻木、力弱,一过性半身不遂。此外,还可出现太阳穴处静脉明显突起;四肢肌肉跳动,无名指一时性的挛缩;睡卧自觉身体沉重,或睡中口角流涎等;眼底检查视网膜动脉反光增强,或有动、静脉交叉压迹征。由于每个患者的病因病机不尽相同,临床见症自然有轻有重,有多有少。只要具备有上述一组症状者,即应引起注意,并结合病史而综合考虑,及时进行防治。 ③若将发生缺血性中风,其血液流变学有多项指标(平均7项)异常。其观察指标主要为血细胞压实体积、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在血浆中电泳时间、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方程K值等。近年来,人们通过检测血液流变学以预测中风,并进行了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据上海第一医学院报导: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液浓稠性、粘稠性、凝固性明显增加,血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表面电荷下降,聚集性增大,即出现血液流变学的“浓、粘、凝、聚化”现象,并认为此属中医“瘀血”范畴。而当高血压老人血液流变学指标由正常转化为多项极度异常时,则不久即将会发生缺血性中风(以及心肌梗塞)。从而为预测本病提供了一定客观指标。 2.中风先兆的防治措施 一旦发现有中风先兆征,应及时防治。如要求患者安静休息,不要紧张,以及节饮食、慎起居、远房事、养精神等;同时运用下述方法,以截断病情发展。(1)辩证用方①凡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血菀气逆,风痰上扰,证见面红、头晕目眩、步履不稳、舌强语謇、肢体麻木或一过性半身不遂、舌红脉弦者,治当滋阴镇肝熄风,引血下行;宜用镇肝熄风汤加减:牛膝、生赭石、丹参各30克,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杭芍、玄参各15克,茵陈、麦芽、菖蒲、大黄、甘草各10克。煎汤频服。②凡痰湿内盛,肝风挟痰上扰,气血上逆,证以形体肥胖、舌苔厚腻、头晕目眩、语謇舌强、肢体麻木或一过性半身不遂,甚或昏仆者,治宜豁痰熄风通络,引血下行,常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法半夏、白术、茯苓、天麻各12克,僵蚕、胆南星、大黄各10克,钩藤、桑枝各15克,怀牛膝、代赭石、丹参各30克。煎汤频服。中风先兆的防治,各地分型甚多。如张氏分为肝风痰瘀、痰瘀化热、气虚血瘀、阴虚血瘀四型;詹氏、黄氏等分型更多。我们一般分做以上两型,在此基础上再随证加减:热象明显加黄芩、栀子;气虚加黄芪、党参;瘀象加当归、山楂、桃仁等。由于中风先兆的出现与“气血并走于上(头部)”有关,故防治过程中无论哪一型均应“引气血下行”,两方中重用牛膝、代赭石,目的即在于此。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所云:“牛膝善引上部之血下行,为治脑充血症无上之妙品”,代赭石有助牛膝引血下行之功,张锡纯“生平治此等症必此二药并用,而又皆重用之”。大黄一味,用之得当,其效亦好。此外,凡一过性神昏窍闭者,必要时还可选用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药服之。(2)经验方药① 丁氏七妙汤:生芪30克,生石决明(先煎)20克,金银花15克,夏枯草12克,当归、赤芍、防风各9克,生甘草5克,鲜桑枝30厘米。血热者加丹皮9克,倍用夏枯草;手足木甚者加牛膝15克,淡竹叶12克;手足麻甚者加太子参30克,豨莶草15克;口干舌燥加生地30克,石斛9克;气不顺者加沉香3克冲服;心悸不寐加枣仁9克,珍珠母(先煎)30克;便秘加生大黄6克(后下)。凡年过半百,自觉手指(或单侧、或四肢)发麻,或手足抖动不能自主,面红如醉状,头目眩晕,头重脚轻,唇舌发麻不灵,言语不清,或失语善忘……。丁氏即以此方预防发生中风,认为效果显著。②中风片:川芎、赤芍、草决明、菊花、地龙、水蛭,共制成片剂。陕西中医学院以此方预防有可能发生中风者150人,结果全部有效。③丹参制剂:若有条件检测血液流变学并发现异常,或系一过性脑缺血者,均可选用丹参制剂。如复方丹参片每次4~6片,每日3次;或丹参注射液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输入,每日1次,14天为1疗程。或用补阳还五汤,每日1剂,对血液流变学异常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④灯盏花注射液:本品为菊科飞蓬属植物短亭飞蓬Erigeron breviscapus (Vant.) Hand-Mazz.的全草,性味甘温微苦,具有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是云南防治中风的经验方。动物实验表明,本品有增加动脉血流量、扩张血管、减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并能改善血液的高粘状态。上海中药二厂将灯盏花的有效成分制成静脉针剂。有人以此对3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的病人进行防治,每次16毫升(含6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250毫升内静滴,每天1次,连用14天。经三年观察随访,结果无1例发展为中风,同时血液流变学也得到了显著改善。用以治疗56例脑血栓形成患者,显效率为91.9%。(3)针灸预防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先灸足三里,绝骨,后灸涌泉(均双侧),每日灸1次,每穴灸15分钟左右,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直至症状消失一周后为止。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