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发展前景?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8-04-01 16:27:28
>>>>>>>>提问
祖国的悠久历史,为无数的人们做出巨大的贡献!
休闲 居 编辑
>>>>>>>>休闲养生网回答:
抢救发扬中医,最关键的问题是钱学森关于“给中医换妆”的那句话。就是用现代大家都懂的科技语言把中医理论讲情楚。此外,还有大量的科研工作要做。中医讲的伤寒,就是着了凉,或被寒伤了,感冒发烧就属于伤寒。西医不承认,明明是有细菌,寒是什么东西?怎么定量?这问题说不清楚,就老得戴着不科学的帽子。但是我们可以、应该用现代科技的方法研究,人着凉以后是如何影响了人体免疫力的,至少应该弄清着凉对免疫力有没影响,有影响,就不能说中医说的伤寒不科学。进一步还可以研究是如何伤害了免疫力的。这就不必老吊死在细菌和杀细菌这棵树上。还应该研究桂枝汤是如何解表散寒的。当然不能从每一味药的作用上研究。人着了凉,有太阳、少阳、阳明等按经络的区分,近代中医界对表、里、半表半里的界定是有争议的,一派坚持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是半表半里,一派则是从人体的组织结构划分的,表是皮层,半表半里是皮下至胸腹腔外,里是肠胃消化系统。这种争论应该也可以用现代科技手段来解决。可以研究人着凉后,对人体的什么部分的生理状况产生了什么影响。
中药讲究的是四气五味,都是物理量,服用后调整的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还有个上下、归经的问题,也和物理量有关,中药是怎么起物理作用的,这就需要用科技手段去研究。一味中药有几十种、几百种的化学成份,单研究哪一种是有效成分,是缘木求鱼,劳民伤财白费工夫。一种化学成份有一个分子链,有一定的排列形状,几种化学成份放在一起,每种化学成份分子链的排列情况肯定会发生变化,分子链的排列形状一变,它的性能肯定也变了,起码它的电磁场变了,电磁场的变化,肯定导致性能的变化。这应该是化学常识。一些连这点常识都没有的人,居然打着科学家的旗号,批判中医不科学,是伪科学,恰好证明了他们自己是实实在在的科学冒牌货!是伪科学家!如果把几味中药放在一起煎,变化就更大了。实验证明,一味中药的煎出液用液相色谱仪检测,有一个峰值,不同的中药都有峰值,但都在不同的位置,把几味中药放在一起煎,各自原有的峰值都没有了,而是出现了一个大的峰值。分子链的排列形状决定着它的电磁场,决定着它的性能,有个同构异造的问题,决定着它的性能。研究中药的物理性能是如何调整人体的物理状况的,这就是中医现代化,给中医换妆的途径。单纯的提取有效成分,是无知加胡闹!是毁灭中医!
关于五行,中医词典里把五行解释为五种元素。这种信口雌黄恰好授人以柄,给污蔑中医不科学的人以口实。世界上的元素只有那么多,元素周期表里写的明明白白。怎么又冒出了五种元素来了?实际编词典的“专家、学者”连古汉语里的行字作何解也不知道。行,是流动、传布的意思,五行,就是五种流动传布的内容。五脏六腑,构成的物质不同,必然形成不同的场,起码有不同的电磁场。当然还有信息场。究竟是什么样的场,这正是我们应该进行的科研项目。脏腑的场不同,必然产生场的梯度,有了梯度,就必然会有交流。对五行的相生相克也就可以得到解释。
一个人究竟占有多大空间,值得研究,起码决不是皮肤包着的那么大空间。夜间用远红外望远镜,可以看到几百米外的人,一只狗,能闻到一公里外一个人的气味。发出去的远红外线和气味,都是属于这个人的,此外一个人发射出去的信息,可能是无限远的。人有信息,宇宙的万物也都有信息往外散布,这样,天人合一也就得到了证明。这些,不但为中医理论提供了依据,也为今后人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线索。今后人类科学的发展需要中医理论!可悲的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太多的伪科学,可悲的是中国当前有太多的“伪科学家、伪专家学者”正在兴风作浪!
可喜的是国家近期也提出了中医发展的规划,中医振兴期待有望!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