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的经筋疗法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5-10 08:36:03
【病症概述】
慢性偏头痛,是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症,其中尤以肌收缩性头痛(又称神经性头痛)最为常见。本症属中医少阳经证,多因头颈部的肌筋持续性收缩,导致少阳经之气机枢转失衡,气滞血瘀,经脉阻闭,发生“不通则痛”的临床表现。好发于气血亏虚基础上,反复感受外邪,尤其感受风、寒、湿三邪,或因过度疲劳、情绪紧张、月经来潮等因素而触发。目前医疗缺乏特效疗法,故病程迁延日久不愈,属于难治病之列。
【机制释义】
人体头部,除手三阳经筋由手走头,分别终于额角及目外眦以外,并有足三阳经由足走头,形成目外侧“目上网”及“目下网”,构成阳经集结区域。①手足活动时,经筋线牵拉引力的应力点可于头部发生“筋结病灶”。②少阳经居于太阳与阳明经之间,成为经气表与里的枢转枢纽,循行于头的侧面,枢纽运转失衡时,形成枢体病变,主要表现于头之侧面,故为偏头痛。③阳经属阳,遇寒伤阳,遇湿经滞,遇风伤风,故外邪人腠袭筋时,病情触发。④由于病变时经脉阻滞,气滞血瘀,经络阻闭,一则形成“不通则痛”的临床症状表现,二则形成经筋结灶,具有可触察到的阳性病灶体征。⑤由于头部的筋脉丰富,但其浅薄而紧,故其病变发生时,致痛尤烈。休 闲 居 编 辑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头痛多偏于一侧,以颞筋区的疼痛尤为剧烈。严重者,头若紧箍,痛不可忍,烦躁不安,可伴见局部热感、流泪、头晕、颈僵等。
病灶体征:头痛之侧,皮色潮红,脉管怒张。经筋查灶:常于眶膈筋区的内上角及眶上缘,查见大皱眉肌及眶上孔肌筋形成的筋结病灶;眶外梢的小皱眉肌,形成蒜米状的筋结;颞筋区的前、后颞肌及筋膜,除于颞上线查到至少有三个筋结点病灶以外,尚可查到其小索形病灶;上关及下关腧穴,多形成紧张块状病变。部分病例,颞肌呈现肌疑块症;耳筋区的上耳、前耳肌及后耳肌,呈屈曲状筋结;枕筋区的项上线肌筋附着点及颈,可查到筋结点及斜方肌、颈夹肌、头长肌等呈索样变。部分病例的前胸及背胸,亦可查到相应的肌筋筋结病灶形成(详见经筋病灶图解)。
【治疗方法】
①在进行全身查灶基础上,贯彻“以灶为腧”法则,以理筋手法施予理筋解结。②重点对眶膈筋区、颞筋区、枕筋区及颈筋区施以每一个病灶的不同手法理筋,达到筋结病灶的一般松解。③针对上述筋区的痼结病灶,以固灶行针方法,应用尽筋分刺、轻点刺络、分段消灶、轮刺离筋等,加以针刺消灶解结。④於头、颈、背、胸可行拔罐部位,施以投拔火罐治疗,今施治部位,充分潮红充血,利于病灶的吸收修复。⑤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及承受能力,进行补遗及辅助治疗。施治次数及疗程间隔,按治疗常规执行。经筋疗法治疗偏头痛病例具有起效迅速,病愈的远期疗效巩固,无需投放药物助疗等优点。
【病例择举】
曾某,男性, 56岁,邮电局干部。患左侧颞区偏头痛十二年,病情反复,多于春初、秋末,及饮酒、劳累等时,病情发作。此次发作,历时月余,针药治疗,疼痛未减。曾进行五官科检查及CT颅颈摄片,排除占位性病变,颈5~7轻度骨质增生。经筋查灶:左侧颞部及面颈皮色潮红,颞筋区静脉怒张。手触查灶,大小皱眉肌呈病态结灶状;颞肌及颞筋膜呈硬结块样,伴存五个病灶结点;枕区风池穴,触及尽筋硬结点;颈侧胸锁乳突肌中段,颈夹肌。头夹肌等呈筋结反应;肩胛提肌颈部起始段及其延至的肩胛内上角,呈索样结灶;岗上肌呈块样硬结,按治疗常规施治,重点对眶膈、颞区、忱颈及肩筋区施以综合消灶方法治疗。首次施治,病情获得显著缓解;治疗两个疗程,痼疾消除。追踪观察三年,疗效保持巩固。
【编者按】
肌筋性头痛,世人对它具有共识,如美国脑科学专家彼德森氏指出:“头痛是由于颈的肌肉及纤维僵紧而引起”。彼氏创导了“拉颈法”治疗头痛,据称坚持治疗三个月可把疾病治愈(健康报1992.11. 28日报道), JK Grwa et al在报告研究肌紧张祁疼痛的关系时,发现持续性肌收缩触发疼痛,提出“紧张性疼痛学说”;Taylor et al提到近年来美国约有三之一患者与紧张相关的疾患(sRDS)。由此可见,肌筋性疼痛及紧张征候,在人群中相当普遍。广州第一军医科大学钟世镇教授研究证实:“骨络肌可引导现生神经纤维通过神经缺损部位,有传导和促进神经再生功能,并能为再生神经提供良好的营养及代谢环境”(引自健康报1991.1.3日)。经筋疗法,运用“综合消灶”手段,解除持续性收缩状态的筋结,故对于筋性致痛,具有优于药物治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