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补活血生肌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4-15 16:18:07
>>>>>>>>提问我女朋友因做人流手术后,子宫内有淤血,请问谁有可以活血生肌的食补方子没?
休 闲 居 编 辑
>>>>>>>>休闲养生网回答:三七(田七)总论
1、三七的起源与发现
三七是中国的特有药用植物,且仅产于我国的西南部,当地民间发掘使用源远流长。从植物学角度看,根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结果,三七是人参属植物的一种,起源于第三纪古热带山区的东亚至北美分布的植物区系成分,作为人参属植物的原始类型,在第三纪古热带的残遗植物存在滇桂交界处的自然避难所中而保留至今,已有约2500万年,所以现代的分布中心仍在滇桂西南部,但其起源久远。
古代民医对卓有良效的药物均按秘药家传而不对外,所以三七的实际运用应比记载要早得多。目前能查证的最早使用记载是杨清叟(1378年)的《仙传外科方集》,距今已有600多年。云南名医兰茂(止庵)在其1436年编著的《滇南本草》中写入“土三七”,证明了当时当地三七的存在,但自从1578年著名药物学家明朝的李时珍在其不朽名著《本草纲目》中收载三七之后,历代若干医书,对其均有记载。《本草纲目》载“三七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乃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本草求真》云:“三七,世人只知功能止血定痛,殊不知痛因血瘀血而疼作,血因敷散则血止,三七性味苦温,能于血分化其血瘀。”甚至世俗名著《金瓶梅》中也提到“广南镇守带的那三七药不拘妇女甚崩漏病之疾,用酒调至粉末儿吃下去即止。”该书成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说明随郑和下西洋的民族交流、经济往来,三七也己传入中原一带并为人知晓。1765年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对三七作了重要补述:“三七大如拳者治打伤,有起死回生之功,价与黄金等。”“三七颇类人参,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功亦等,故人并称曰人参、三七为药品中之最珍贵者。”《医学衷中参西录》介绍更为详细:“三七诸家言性温,然单服其药数钱,未有觉温者。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为吐阻要药,三七能代腐生新,是以治之。为其善化瘀血,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允为理血之妙品”。《临症指南》对三七亦有经典性总结之言:“血病五脏、六腑皆有,三七治一切血症。”
2、三七名称来源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彼人言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盖恐不然。”又云:“ 本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此说近知,金不换,贵重之称也。”从中可看到当时从植物外形及功能,三方面进行了命名。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引宦游笼记称:“每茎上生七叶下生三根,故名三七。”1849年清道光年间,官至云南巡抚的吴其峻,曾著有《植物名实图考》也同述一意,《广西通志》中记有:“三七恭城出,其叶七茎三故名。”都说明其名源自形态。赵灿熙著的“三七”中则认为中医处方中许多药名是由繁到简,“山漆”成“三七”即为一例。文山州境内苗族语把“三七”、“三漆”都称“猜”。是同物易名之源。当然也有其它说法:董弗兆等著《云南三七》一书按栽培特点命名:三七因其品种植需三成光,七成阴之环境;又长三年,需七月挖采;三月出苗,七月收成;三分栽,七分管而称三七。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三七之名称来源是有形有理、有由,并非莫名其妙。
3、三七的分类
关于三七的分类及拉丁学名的确定,也是三七近代研究日渐深入后得以认定的。
三七原植物的基名始见于1902邱园学报先将其归为假人参,是根据A•HENRY分别采蒙自及思茅的各目标本建立的,而且始终以栽培品为依据,这在植物分类学上还比较少见。该文最后将三七改组于人参属。1942年李惠林将三七定为假人参的异名,但陈封怀在昆明对三七研究后,1948在《林业通讯》中又将其定为人参属的一个种panax notoginseng,然而(1959)中药志I、(1963)的中国药用植物志、中国药典、(1972)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II仍沿用,假人参学名。其中含赵熵黄、石户谷勉(日)(1950)、厚宽(日)(1970)等都按假人参或其亚种、变种说法。直到1975年云南省植物研究所对人参属植物包括其地理分布、化学成分、分类系统进行了探讨发现:三七植物形态与假人参有显著区别,而化学成分则三七以达玛烷型四环三萜皂甙为主,假人参则以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皂甙为主;地理分布三七作为第三纪古热带的残遗植物存在于滇桂交界处,表现出分布区狭小和间断分布的特点,而假人参却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南麓,西藏南部一带,因此三七、人参、西洋更为接近是人参属的古老类群,杨涤清(1981)进一步认为三七更为原始,而人参与西洋参则属较为进化的群落。目前认为三七应属五加科人参属,定其学名为:panax notoginseng (Burk)F·H·Chen·ex ·C ·Ynuaet·k·M·Feng。
但在全国冠以三七名的植物药材却涉及11科,21种植物,尽管有的药材部分功效与三七的某些功效相近,但其化学成分差别很大,甚至同源于五加科,但主要成分的皂甙却不一样。为了正确有效地使用三七,必须对其同名异物者加以区别。
其中五加科中有:竹节三七、竹鞭三七、羽叶三七:菊科中有:白背三七、紫蓉三七、菊叶三七、土三七;伞形科中有太白三七;箭根薯科中有水三七。毛莨科中有二种黄三七。景天科中有:景天三七、白三七。蓼科中有雪三七。萝科中有红三七。景麻科中有牡丹三七。落葵科中有藤三七。豆科有绵三七。姜科中有姜叶三七、姜三七。
它们的主要差别是:①不同科、属,但名字相近,然性状、显微、理化鉴别均有不同之处:②同科同属,且都有皂甙反应,且性状不全相同,但显微特征相仿,不过化学成分皂甙完全不相同。
4、三七的产地分布
三七产地的分布在药用植物中属比较特殊的,按照三七的起源,它被认定是一种古老残余植物中的人参属类型。它的生长条件要求冬暖夏凉、无严寒与酷暑,半光半阴、潮湿的特定环境中,即低纬、高海拔区域中。适应能力低,因此特定了三七只生长于云南文山州及广西那坡靖西等很小的地理范围内、清朝郡制开化,故有开化三七的悠久称谓,而广西田州府曾是三七的商业集散地,该地售三七称田七而得名。
二、三七在人类健康与疾病防治中的历史贡献
1、三七在古代应用概述
由前述可见,三七在民间的应用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在动物虫蛇咬伤的伤口治疗,至外伤及战伤的应用,从中发现三七对血症有良好的效果,于是应用渐广及各种内外血证,甚至妇产科血症的治疗主有较好疗效。终被称为:“止血之神药(《本草新编》)”,“一切瘀血皆破;一切新血皆止(《玉揪药解》)”, “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纲目拾遗》)。”到16世纪李时珍记载时已有相当肯定的传统效果,其后更成为公开广泛应用的药用植物,发挥过重要的疾病治疗作用。
2、三七在近代的应用与研究
到近代三七应用广泛,已被列为“参茸桂七”并列名药之首。1912年《中国医药大辞典》中有了十分明确的记录。综述之三七的应用被肯定为①止血生肌;②活血化瘀:③消肿定痛;④补血健体。并被数百成方中加入该药医书使皆得益彰,就是在名药“云南白药”中亦是重要的原料之一。当然也在人类健康与疾病防治中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但对三七的研究30年代以前,基本上是中医临床的经验摸索与积累,其次才有较深入的研究,但直到70年代止,进展仍很缓慢。
三、三七的现代研究进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高精尖的新技术手段为开拓药学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前景,三七自上个世纪70年代后得到了深入细致的开发、研究,不仅在三七的植物学、分类、裁培、病虫害防治,品种优化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在三七的药物化学,药理学,临床应用,甚至对其药理学成分单体提取加工,制剂方面都展开了全方位的研究,而且获得了大量有益的成果,并转化为商品正在发挥重要的防病治病功效。
1、三七化学成分的研究
1•1•三七皂甙成分的化学研究:三七的现代研究与进展,主要是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和日本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皂甙是三七中多种有效成分中的主要一种,迄今为止其分离出24种皂甙,全属达玛烷型,达玛烷型皂甙,按皂甙元类型又可细分属三种:①20(s)原人参二醇皂甙型共14种:②20(S)原人参三醇皂甙型共9种,③人参一种新皂甙,三七皂甙-B1,其皂甙元为达玛20(双)一稀-3β,12β、6α、25一四醇。三七中不含人参皂甙R0,也不含齐敦果酸。
多年的研究还证明:①三七随生长年龄的长期有效的积累而增加,而且2-3年生三七的有效成分积累速度较慢。3-5年生三七有效的积累速度较快,所以采摘三七以4-5年为佳。②留种对三七有效成分的影响。证明不留种的春三七有效成分优于留种的冬三七,可高达15%左右。③不同部位皂甙含量不同,研究证明在三七的全株中皂甙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花蕾、剪口、三七头、叶、荆条、侧根、细根、茎的含量最少,而且抽苔期去花蕾将明显增加三七的质量及产量。④三七根部不同组织结构中有效成分的研究证明皮质部与木质部皂甙含量无显著差别。⑤不同产地三七成分的研究证明产地是影响三七质量主要因素,云南三七花中的有效成分比广西三七花的高2•07-2•79倍。
1•2三七多糖成分的研究
所有植物的多糖物质具有不同程度的免疫促进活性作用。三七多糖物质同样可促进巨细胞及抗体分泌细胞的活性,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三七的多糖系SA动物试验中可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活性。
从多糖含量比较看西洋参、人参、三七的含量依次高排而西洋参对免疫的作用已被证实,由此可见,三七的总含糖量,不如西洋参及人参,其免疫促性活性作用,在临床中也没有被排在重要位置,应也符合试验研究的结果。
1•3三七中氨基酸成分的研究
三七中氨基酸的成分是除皂甙之外最主要的三七活性成分,它包含三个主要问题:
①云南三七中测定含有16种以上的氨基酸,总量约占7•73%左右,其中有7种是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其含量规律与皂甙相似。
②日本的小管卓夫首先从三七中的水溶性成分中分离提取出一种具有止血活性的物质止血素。系氨基酸成分,Dencichn(BN草酰-Q-β二胺基丙酸)。其后赵国强等用人工合成了三七素。现在已能规范地从三七中分离提取三七素单体化合物。
③三七止血素的活性功能是能显著增加血小板的数量而发挥良好的止血作用。与止血芳酸相比,100毫克缩短出血时间30秒,而止血素1毫克缩短时间5分钟,效果显著。止血素以1毫克止血效果最强,效果随剂量减低而减小。口服、注射均有效。与半数致死量相差1000倍以上,所以使用安全。尤其人工合成的D型化合物其副作用比三七提取物更小。对血小板病有卓效。三七中的Ca++及槲皮甙也能止血。
④三七素与氨基酸总量成正比,一般三七素以80头春三七含量为优,部位中三七素在三七花中含量最高,而200头含量最低。
⑤三七长期以来具有止血及活血的双向特殊功能,临床上常有“矛盾”理论之称。但三七化学成分的研究恰恰解决了人们困惑的三七既止血又能活血化瘀散血的多功能协调作用,而且临床证明单用止血素确会出现止血留瘀的问题和神经毒副作用,但整三七入药则无此副作用。因此三七在整药中的多相作用、配伍作用、中药复方,三七混合提取物及单体应用上还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有待解决。
1•4三七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1•5三七中油脂成分的研究
三七的油脂成分为2部份,即三七根中的挥发油部分。专家从三七皂甙以外的化学成分中分离出95种化合物,其中有73种系挥发油成分。其中包括具有抗癌活性的β-榄香烯,之外73种中有20种属萜烯类化合物,之外还含有酶类及烷烃类之外,云南三七花中倍半萜类及酯类的含量都比广西三七含量高2-2•7倍左右。
三七与人参的挥发油成分大体相近,其生物功能主要是对大脑和延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临床可用作镇静、安神的功能。
此外,植物的油成份主要储存于种子仁中,如油脂中含有特殊脂肪酸时,往往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三七的种仁油是除挥发油外的另一类脂肪物。淡黄色具有特殊的三七香味。含总脂肪酸73%,不皂化物约在1•5-2%范围内。脂肪酸的90%系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好但含三烯酸量低,所以对血脂影响很小。这与临床应用中三七对降脂功能影响不明显一致。
三七脂性成分中的不皂化物分含五个单体,其中含β-谷甾醇,该物则具有一定的降血脂及抗皮肤溃疡的功能。另分离出羽扇豆醇,它的存在证明了三七是一种古老的药材,是人参属植物中较原始类型的证明,并处于正进化过程中。其抗癌作用正在研究之中。
1•6三七中的微量元素成份研究
对三七的研究证明其中含有26种无机元素,而其中含量较高的分别是K、Na、P、Ca。它们与人体的抗肿瘤、抗菌、抗风湿作用相关,而且在人体内经络合作用后产生更强的活性作用及协同的抗病意义。
三七中Ca的含量是无机元素中最高的,其钙离子与三七的止血功能相关联。而P则与三七中止血活性ADP的合成相关。
与人参及西洋参比较,三七中微量元素除铁之外均比人参及西洋参低。三七中无锶,是一特殊微量元素。而云南三七中缺铜,除此之外其它元素均高于广西田七,云三七中钾含量最高,与人参属相似,由于三七喜阴凉环境生长,其元素与土壤相关但却无显著的富集作用。
2、三七的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概况
2•1从对三七功能应用效果的历史性回顾看三七的特殊性
2•1•1三七的性味与归经
三七是地道中药材,但经数百年来的临床应用,逐渐认识到三七是一个蕴藏十分丰富的多药理功能药材,于是它的性味、归经,不同临床经验的医学者,有不同的体会与认识,变得众说纷纭,各说一是。
其味李时珍认为“甘微苦温”与人参相似,味甘能补味苦能泄,与三七能补又能化瘀相关。但性温则现代人多认为三七性平,长服者均不见温热反应,热者用之不加重热象,可止血热妄行者。寒者服之不加重寒象,寒瘀者可化行,故应属性平,双向调节。三七的双向调节功能在诸种药理功效中均反映出这一特点。
三七归经的中医实践再次证明三七的多功能特性。李时珍认为“归阳明厥阴血分之药”,即肝胃经,但后来临床常入心大肠经治血症,其实,三七可归心、肾、肝、胃、大肠经皆得益。
2•1•2三七的多功效认识:三七性平,双向调节三七归多经皆得益,所以其功效亦是多功效的,这是一个对三七十分重要的认识,从古至今对三七的功效也是逐渐深入认识的,首先是止血列为首位,认识最早的,应用最先的,现代研究也从其三七止血素单体的提取证明了三七的显著止血功能是有科学依据与物质基础的。不愧称为“止血之神药”。
其二是散瘀,三七能畅旺血行,故称活血,又能促进离经而停于组织之间的瘀血消散,故称散瘀,所以三七能活血化瘀,近代逐渐将三七的活血化瘀功能用活、用广,并在其理论上认为是三七的首要功效,甚至称所有三七之功效皆生于活血、化瘀。其实,从现代对三七的研究来看,①由于现代心脑血管疾病己成发病率最高的疾病,而三七对心、脑、血管、血粘度、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甚致血压均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三七对心脑血管病的影响才使现代医学认定三七的首功应是活血化瘀。②三七的化学成份中的主体是三七皂甙,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对心脑血管的作用,并能降低血黏度,影响血脂,血糖,消散已凝结的瘀血。如血栓。因此,三七的活血化瘀功效,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来看也应是主要功效。而且除皂甙之外,还有黄酮成份也证明是对心脑血管有效的重要活性成份。③但近代有人将三七的所有功能,诸如止血、止痛、消肿等几乎所有都用血瘀论而加以解释,则脱离了现代三七研究的科学实现。从对三七的化学成份研究证明,三七的止血功能是独立于皂甙之外的单体成份所具备的,而且活血与止血的说法从中医理论上是相反方向功能的,何况止血是立止,化瘀则是渐近之功。另外同样的活血化瘀代表药如红花、桃仁并不具备止血的功能,所以三七的止血功能并非活血化瘀的结果,而应认定是三七的另一独立功效,这也符合三七是一种多功效的药材的实际。
第三,消肿是三七用于外伤中的重要功效,在临床实践中也是早已被肯定的,活血散瘀与消肿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这只是消肿的原因之一。其实三七的化学成份中还有许多成份是消炎,加强人体免疫功能,促进与加强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吞噬细胞活性;改善血液循环,改变血管壁通透性的活性物质,从而综合有利于消炎,消除组织肿胀的功能,这些功能也是三七的独立功效的一部份,并不完全是活血散瘀的结果。临床上不仅在外伤、骨外伤,而且还应用于治疗眩晕、突发性耳聋等疾病的治疗,同样证明了三七的多功效特点,也用以解释现代临床实践中三七被应用于多科室,多疾病症状的适应症都产生一定治疗效果,并被许多医生所认同。
第四,三七的止痛效果,长期以来也被临床医生所肯定,而且同样应该确认,它的止痛效果是独立功效之一。原因是在三七的化学成份中如挥发油,就具有对中枢神经系统镇静、抑制的作用,不仅用于止痛也有安神之效,云南白药的保险子就是例证,当然它并非仅是单独的三七成份。同样许多活血散瘀的药材,并不同时具备止痛功效,进一步证明三七的独特的多功效性。
当然三七除上述四种主要的功效之外,还具有加强免疫功能,抑制癌肿、强壮、生肌等多种功效,这些功效应当是三七的多种化学成份所产生的不同独立功效,但作为三七的整体,诸功效之间又是相辅相成的,在不同的治疗症候中,又发挥着以某一功效为主体的作用,最终形成了三七复杂多功效综合效果的独特结果,医学家在数百年临床应用中,将三七认定为“外伤科的圣药”,“治一切血症”,“止血之神药,理血之妙品”,给予了极高评价。
2•1•3对三七补益功能的新认识,长期以来,医学家对三七之化瘀归于破,因此并未重视研究其与人参相近的功能即补益作用。其实,首先三七是人参属,化学成份与人参相近相似,因此应有相近的补益功能。在临床实践中,少数医药学也逐渐认识了三七的补益功效《本草纲目拾遗》:“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77年药典始载入“熟品补血活血”之说。
用现代医学的观点认识三七,三七的化学成份中含有人体必须的氨基酸,成份较为丰富,又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皂甙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发挥类似人参的补气益气的功能。但三七的滋补功能又有二个特点,首先它是微温性药材,即能补益又不致燥热,寒者补时不加重寒象,对热症补之不加重热象,呈现双向补益调节,该特点似人参又不同于人参,十分可贵。第二,它的补益功能并非化瘀而来,没有血瘀时,单纯用补也很有效,“参茸三七补血片”用治气血虚之诸症,即是无血瘀用之,并借三七双向补益功能,弥补参茸的大补大温特性,再次说明三七的多功效中,还有一种独立的补益之功。
民间“生破熟补”之说,至今无人去认真做出熟三七在动物、人体及其化学成份上的变化、异常及差异,但中药材中诸多药材之生熟药用确有很大不同,这是科学的事实,宝贵经验的积累。有学者对附子、乌头的生熟成份作过研究证明,生熟之间,生物碱确有差别,至少熟的生物碱大部受到破坏,药性定有差别,至于成份结构是否有改变,尚待进一步研究确定。然而有学者否定生熟差异,目前缺乏科学证据,数百年传统经验不能简单否决。至今多种中药材在中医用药时,仍然认真加工炮制方能选择生熟不同入药,三七之生熟功能也定有其差别的道理。
2•1•4试论三七的双向调节特点:从前面的论述中可以发现,三七这一特点很明显。在三七的活血散瘀与止血功能中也非常明显表现出双向功能调节作用。从现代医学观点看,止血是使血液凝固,让血管收缩,减少血液自破裂血管流出。而化瘀则要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改善,防止出血管外的血液凝固以便将其清除于瘀处。甚至使已经凝固的瘀血活化清除,防止对瘀处器官组织功能的发挥。三七在心脏血管疾病中的重要角色既活血化瘀。这是一对明显对立的矛盾现象。但在三七的功效中,它不仅同时具备二者独立的、对立的功能,又同时良好的、不矛盾地在人体中发挥二种功能。该止血时能止血,应活血时可活血确实少见。
在中药材中,也有类似的身具二种药效的,如:麻黄茎用发汗、根则能止汗;山茱萸既能滋阴,又能补阳;大黄既含能下泻的葸醌衍生物,又含鞣酸能收敛止泻,但却缺乏同时双向发挥的功能,必须由医生选择运用,不能自然适症发挥。
经过上述的讨论,可以看出,三七有二个最重要的而且是最宝贵的特点,其一,三七是一种独具多功能而且这些多功效都具有独立性的中药材,集若干重要生物活性,能发挥若干种临床重要功能于一药,这在中药材中唯三七外无其它。其二,所有的这些功能,有的功能是相对立的,矛盾的,但在三七中却能适症而生,临功而运,恰到好处。没有临床上的矛盾用药出现,这与三七的性中微温不燥,就恰似中国传统数千年而不衰的儒家中庸之道风格,被三七在药效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完美无缺。可以说,三七是中药材中的药王、瑰宝、君子一点也不过分,我们应尽更多的力去深入挖掘祖国医药学中的这一宝贝。
最后还应指出三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三七尽管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又具多种药理功效,但适量长期服用却无任何毒副作用,也不会将人体不需的生物功效强行发挥出来,似乎服用三七,三七总会只运用个体所须的那一份功效于每个人,三七具备一种专利人而不损人的优秀药物品格(当然是适量的)。在药品中确实数第一。
3、三七的现代药理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概述
三七的药理及临床研究在现代自上个世纪70年代之后日渐活跃、成熟,但主要仍局限于三七总皂甙的研究,比较广泛而深入细微,因此不论对人体各系统、组织的影响及功能的变化均以总甙为主,下面分别作一概述。
3•1对血液及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与临床应用
三七总皂试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是研究开发最早、量最大、最深入细微的部份,总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3•1•1对心脏功能的作用与影响
三七总皂甙对离体心脏、动物实验、人体应用实验均证明,对心脏与血流产生肯定的影响:①明显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尤为重要的是,三七总皂甙在用药后产生降低血压效果的同时,仍能增加冠脉流量,这与所有降压药不同。②在冠脉流量增加的同时,又能使心肌耗氧量有所减少。③总甙能降低动脉压及肺动脉高压并能有效对抗垂体后叶素所致的升压作用,但对肾上腺素升压作用无影响。④能在降压的同时略减慢心率,从而降低心脏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⑤与此同时总皂甙却对心输出量、左心室工作量、心脏功率均无明显影响。其具体原因是-Rg及-Rb族对心脏的泵血功能影响恰好相反。由于上述总皂甙的作用,它既能增加冠脉血供及直供氧量,又能降低心肌负荷,间接地减少耗氧量,因此是一个十分理想的治疗冠心病的药物。
3•1•2抗心肌缺血及对缺血心肌再灌注的保护作用,三七总皂甙的上述功效来源于总甙具有钙通道阻滞功能,从而产生显著的保护抗氧自由基,尤其是在缺血早期的心肌,增强了内源性氧自由基清除系统的功能,减少氧自由基作用于膜脂质生成及其过氧化物质。此外现代研究还证明总皂甙能抑制中性粒细胞内核因子的活化也起到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
3•1•3对血管与平滑肌的扩张作用及微循环的影响,三七总甙可产生短暂的降压作用,其原因是总甙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血管舒张,是一种选择性作用,该作用同样是由于抑制慢钙离子的内流动力学所致。此外,PNS也能松弛其它平滑肌(肠、子宫、输精管等),其作用类似氨茶碱及婴粟碱样,而非抗性作用。动物实验还证明,PNS能改善缺血心肌后心电图ST段及T波的状况,其原因可能是PNS有加强侧枝循环形成、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从而保护缺血心肌并限制其缺血坏死发展的作用。实验中观察到缺血心肌PNS产生微循环改善,肠系膜微循环的显著变化。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