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吃整个产业链是很多实业家的梦想。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华源集团就是其中之一。
根据记者近日掌握的一份核心材料,华源集团已经至少向上海500家国有医院中的5家大医院频送秋波,其中有3家已经进入谈判细节阶段,涉及金额达到20亿元左右,有关合作方案只等政府批准。这5家医院分别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口腔病防治院、(新)市东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市仁济医院西院。
如果华源能够成功将这5家医院收入囊中,将一举得到近4000张床位,成为上海医院头牌。接下来,华源的目标是在全中国至少做30家医院,并拓展海外,进军东南亚,形成一个一流的跨国医疗集团。
8月14日下午,华源集团有关高层未向记者就以上事实提出异议,但表示还没有与一家医院正式签定合约,最终能否合作成功依然存在变数。这是在上海对国有医院进行投资多元化改革的号角下开展的。并购方案
这些医院似乎都是靓女待嫁。位于虹口区武进路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院”)历史悠久,创建于1864年,原名公济医院,1999年时被评为全国百佳医院;医院现有床位1300张,职工2100余人,医生600余人,高级职称240余人,是一个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医院。
华源希望集中优势资源将它作为大生命产业的核心企业,并以它为基础,通过滚动发展组建华源医院集团。一方面使市一院成为中国医疗改革的一个典型,同时走出国门,到东南亚开设分院。
在投资金额上,华源的预算是10亿到15亿元,以现金及医疗装备做增量投入。有知情人士向记者分析,华源是想通过适度的增量投入,来达到今后在市一院总股本中的控股地位,从而事实上掌控市一院,并将它变为华源实施医院战略的旗舰。
而市一院方面已与华源基本达成共识,只等政府领导和主管部门明确授意,就可以进行深层次洽谈。
另外两家谈得较深入的医院是上海市口腔病防治院和(新)市东医院。
上海市口腔病防治院是直属上海市卫生局的口腔疾病防治机构,是一家三级口腔专业医疗机构,前身是1946年创建的上海市牙病中心防治所。
华源认为该医院虽然功能大而全,但目标市场不明确,缺乏有效的市场网络;如果进行全面的市场化运作,前景不可限量。由此华源提出建设口腔医疗集团,并和区县牙防所和社区门诊形成三层功能体系,从而扩张市场半径,占领市场份额。
在合作方式上,华源提出了管理层持股的建议,具体方案是“6∶2∶2”。即扩充医院资本规模,其中增量部分由华源和医院管理层收购,同时市卫生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转让部分股权,实现华源占增资后总股本的60%,市卫生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占20%,医院管理层占20%。
华源以现金或先进设备注入医院,同时以现金支付股权受让款;医院管理层从华源借入部分资金,加上自筹款,以现金形式支付股权受让款;市卫生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也将股权转让款保留在医院,作为医院改制员工分流安抚基金。
(新)市东医院是一家二级甲等医院,拥有500张床位。华源于去年底与其上级单位杨浦区卫生局签定了合作意向书。华源意图将该医院建成国内一流、与国际接轨的具有肿瘤专科特色的综合性医院,在具体合作方案上,由双方共同投资,总投资计划约3.4亿元,华源投入超过2.7亿元,占总股本约90%。
但是记者获得最新消息,这个华源原本把握最大的“已到签定正式合作协议阶段”的项目,杨浦区卫生局方面却称并不顺利,双方在一些细节上尚有分歧。
项目还未功德圆满的原因较多,其中之一是医院的效益一般都比较好。“我们希望今年能有突破。”一位华源高层人士表示,如果条件合适,华源也不排除自己建造医院,那样可能可以避免一些问题;但是让华源短时间内收购或建造很多医院也不现实,资金会吃紧,因此华源也有可能自己拥有一部分,同时做专业性的医院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也心动
华源并购医院的动作始于去年下半年,中途除了在非典期间受影响有所放慢外,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只争朝夕的原因在于除了华源外,众多资本也在同时发力--其中,有国内民营资本,也有外资。
在诸多资本眼中,上海已经成了一块“风水宝地”,自从去年初上海卫生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上海申康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以后,多方角力就已经暗暗开始,因为这个申康公司使得医院股权的转让有了操作平台。
“到目前为止,我至少和20-30家企业谈过投资收购医院的事情,有的甚至谈了将近10次。”原上海市杨浦区卫生局局长袁恩廷表示,除了国内资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都有人过来谈。而这样的情形在上海的卫生部门,简直成了“家常便饭”。
总部位于深圳的华宝集团,到香港注册成立亚太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华宝集团就派人到上海进行调研和收集信息,2002年,在上海设立了代表处。
“华宝集团的设想是花费10亿元左右,收购3~4家医院,和国外的医疗管理机构进行合作,组建医疗集团。”亚太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楮瑛表示,目前他们正在和上海的一些医院进行接触。而知情人士透露,眼下亚太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上海胸科医院“已经谈得很深了。”
另外,德国和美国也有些医疗基金和德隆有过接触,他们希望借助德隆的平台投资中国的医疗市场。
“其实,现在对投资医院最感兴趣的是资金雄厚的保险公司。”上海一家三甲医院的负责人语出惊人,“已经有保险公司跟我们谈过这个想法了。”该人士指出,近两年在国内增长很快并在业务上超过财产险的人寿险,开始让保险公司意识到介入医疗产业的必要性。
“对保险公司来说,进入医院称得上是一举多得,实际上在很多国家保险公司进入医疗领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目前国内对保险公司投资其它行业的政策还没有放开。”而且,国外保险公司办的医院在规模上往往大于一些公司办的医院,“因为医院是一个需要长期投资的行业,最起码得5年以上才能看到回报,单靠银行贷款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
“我们公司的收购对象是上海的医院。”华宝集团的理由是,上海医疗技术水平在国内是排在前面,还有上海庞大的医疗市场,--根据有关测算,仅上海一地的医疗机构,一年的利润高达200亿元左右。
更为重要的是,在不少地方政府将手中经营困难的医院“甩包袱”的时候,上海大部分二级甲等以上的医院“现金流很好,收益也不错。”
不过让这些资本头痛的是,上海的医院是一块“难以到口的肥肉”。例如华源,虽然很快就在北京谈成建设医疗中心,但是在上海却至今尚无斩获。
“上海医院的产权关系比较复杂,我们刚来时,都不知道该找谁去进行谈判。”一位业内人士颇感无奈,“我们一个很大的困惑是,目前上海对医院如何进行转制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也没有进行这方面的收购。”
至此,距去年标志上海卫生事业投融资改革试点启动的上海申康投资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已有将近一年半的时间,却至今未成功操作一个项目。投资多元化难题
问题在哪里呢?
2001年底,上海出台的《上海市市级卫生事业投融资改革方案》就提出,市级卫生机构实行市级财力拨款改投资的试点,改革卫生投融资体制,探索公立医院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路子。
2002年3月26日,上海卫生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上海申康投资有限公司成立。其中,上海卫生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负责管理市级医疗卫生单位国有资产,并与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上海申康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政府投资主体,逐步承担政府办医中的非营利性固定资产投资职能。
此外,申康投资公司还将吸引银行、企业等社会各界的投资,承担为医疗行业筹集资金的职能--也就是说,申康将组建以资产为纽带的医院集团。
但标志着申康公司正式开始运作的,则是1年后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向各级有关单位印发的《上海市市级卫生事业投融资改革实施方案》(又称7号文件),该方案明确了由上海申康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实施市级卫生事业的投融资改革,并阐述了其运作方法--知情人士透露,在此之前正是由于相关各方对投融资改革的意见不统一,才导致申康公司成立后一直运作不起来。
7号文件重点明确了几个“基本原则”:一、管办分离,政事分开,分类管理,即卫生事业的投融资机制改革,要与卫生事业的管理体制改革同步推进,政府部门将从“办卫生”转变为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管卫生”;
二、政资分离,产权明晰,即明晰卫生事业单位的产权关系,推进医疗机构的成本核算、企业化管理和资产运作,实现政府投资效益的优化;
三、引入市场机制,形成多元投入。充分调动卫生系统及其他社会投资主题的积极性,形成面向社会的政策入口,形成政府与社会投资的合力。
而今年3月10日上海副市长杨晓渡在十六大后上海首次召开的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也被业内认为“往年上海任何一届卫生工作会议的胆子都没有这么大过”。杨晓渡重点讲到了要充分利用申康公司投融资平台,“引入社会资金,平稳有序转制为股份制、民办非赢利性或赢利性医疗机构”、“推进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进行公立民营试点”等精神。
现在,已经有约20家医院划到了申康公司,可申康公司连一笔买卖都没有做。
“应该说我们跟企业生意是谈了无数,但是几乎没有成功的。”上海徐汇区卫生部门有关人士颇为感慨,“关键还是一些具体的政策问题没有操作依据,比如对医院的土地、无形资产等,到底怎么评估大家都说不清楚。”
而在此方面,华源可以说是感触最深的企业之一。去年底,华源与杨浦区卫生局已经就(新)市东医院收购问题签定了意向书,但是由于在土地、出资、支付方式等问题上“出现了分歧”,现在,两家已经几个月没有接触了,双方争论最大的就是土地问题。
业内人士建议,在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很多配套政策尚未明朗的情况下,想介入医院的企业必须慎之又慎。“尽管现在做得比较艰难,但我们还是希望能够早点介入,否则就没有挑选的余地了。”华源的希望是,今年在收购医院方面能够有所突破,最好是“大手笔”的突破。
(转摘自“医药快讯信息网”)
休 闲 居编 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