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上风与湿有什么区别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9-10-03 21:08:05
>>>>>>>>提问
>>>>>>>>休闲养生网回答:
中医临床上有诸多疾病具有来去无踪、变化瞬息的特征,与风的特性接近,因而引用了风的概念,将具有风的特性的疾病称之为“风病”。 中医学“风病”的概念有两大类,一类是外风(病),一类为内风(病)。外风(病)是指因感受了自然界中的虚邪贼风而患的病,如面神经麻痹等;内风(病)指因脏腑功能失调,阴阳不合,气血运行逆乱引起的诸症,如肝阳化风所见的头晕头昏、面目(或肢体)麻木;阴虚生风所见的腰酸膝软、头目昏花;血虚生风所见的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四肢抽搐等。风邪致病不是单独致病,而是非常容易夹杂寒、湿、燥、热等其他病邪共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再者风邪具有向上、向外、浮越的特点,临床致病最容易侵犯人体的体表和头面部,使皮毛腠理开泄,病人多有出汗、恶风等症状。飘忽无定位风邪致病大多游走不定或来去迅速,如游走性的关节(或肌肉)疼痛,皮肤疹块的时隐时现,以及中风病人的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都具有风的这一特性。两千多年前的医学巨著《素问·风论》就曾描述过:“风者,善行而数变”。易动不拘泥风邪还有易“动”的特点。也就是说风邪致病,临床上多表现出动摇不定的特征。如常见的眩晕、震颤、四肢抽搐等,就是风“动”的缘故。中医学将风易动称为“风胜则动”。
中医的湿因指的是外感雾露、涉水淋雨、久居湿地、过食生冷等俱可感受湿邪而致病。湿邪易与其他外邪结合而致病,如风湿、寒湿、湿热等。 湿邪致病的临床特点,1、湿性重着 湿为重浊有形之阴邪,且性润下,故易附着于躯体各处,如湿邪侵犯四肢,则四肢沉重,关节凌胀重痛;湿困于头,则清阳不升,见头重发紧而昏蒙。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2、湿性秽浊 湿邪易伤阳气,使运化失常,废浊内留,故见白带、下痢、湿疹、疮疡流水、久久不愈等湿浊污秽之征。3、湿性粘滞 湿邪粘滞表现有二,一是见大便不爽、小便滞涩不畅、舌苔粘腻等症状,一是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如湿痹。4、湿性伤阳遏气 湿为阴邪,且重着粘滞,易伤脾阳和阻遏脾胃气机通畅,使水湿失运,停蓄于内,流窜肠胃则见胸腹胀闷、食欲不振、大便稀溏;流窜肌肤则为水肿,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 “湿胜则濡泻,甚则水闭浮肿”。 内湿多因脏腑功能虚亏、运化失常、废浊停积引起。主要症状是食欲不振、脘腹痞满、呕恶、口腻、淋浊带下、腹泻,甚至尿少浮肿等。主要见于脾阳不振、肾虚水泛等证,可见于现代医学的营养不良、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心肾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某些疾病。
风和湿是中医病机学当中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之二.六种病机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出现。
休闲 居 编 辑
在中医学中,风与湿同属六淫之邪,
风性轻扬上行属阳邪,风为六淫之首善合他邪,风主动善行而数变。风邪可单独治病,单多挟他邪,如风寒:风湿;风热:风邪致病多在体表,上焦头面,风邪致病多动,致病部位多游走不定。
风分内风和外风,
内风多为阴虚动风:血虚生风:肝阳化风;
外风为外界风邪入侵所致
湿性重着润下属阴邪,湿邪重着粘滞,易阻遏阳气。湿邪可单独致病,如湿邪中阻。也可和它邪治病。如湿热,寒湿,暑湿。湿邪治病多在里在内,在四肢,致病特点多为缠绵不愈,致病部位多为固定不移
湿也分内生湿邪,和外感湿邪
内生湿邪多为,脾虚生湿,肾虚水停
外湿多为外界湿邪直中,或入侵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