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拔火罐有什么科学依据?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8-09-03 13:20:18
>>>>>>>>提问听很多说:拔罐可以拔出体内寒气,毒气,通经络等等,这些都是些很抽象的概念。因为:寒气,毒气,经络等都是现代科学还无法解释的东西。请问:拔火罐有什么科学依据?
休 闲 居 编 辑
>>>>>>>>休闲养生网回答:
拔罐疗法是我国传统医疗手段之一,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拔火罐治病是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以瞬间火苗在罐内形成真空负压,吸拔于人体,使肌体经络受到良性刺激,从而疏通气血,引起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增强新陈代谢,使肌体营养组织得到迅速改善,从而反射地增强白血球的吞噬能力,提高肌体免役功能,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
拔罐疗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在马王堆出土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中皆提到角法。古代中医文献中亦多有论述,常在治疗疮疡脓肿时,用以吸血排脓,以后又应用于肺痨、风湿等内科疾病。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提到“火罐气”时说:“罐得火气合于内,即牢不可脱……肉上起经晕,罐中有水出,风寒尽出”。近年来,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发展,不仅火罐的质料、拔罐的方法均有改进和发展,治疗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并经常与针刺配合应用,成为针灸学中一种重要的疗法。
它的科学依据在于:
1、机械刺激作用。拔罐疗法通过排气造成罐内负压,罐缘得以紧紧附着于皮肤表面,牵拉了神经、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体,可引起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2、负压效应。拔罐的负压作用使局部迅速充血、淤血,小毛细血管甚至破裂,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现象。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释放对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它可通过神经系统对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行双向调节,同时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提高皮肤对外界变化的敏感性及耐受力,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其次,负压的强大吸拔力可使汗毛孔充分张开,汗腺和皮脂腺的功能受到刺激而加强,皮肤表层衰老细胞脱落,从而是使体内的毒素、废物得以加速排出。
3。温热作用。拔罐局部的温热作用不仅使血管扩张、血流两量增加,而且可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和细胞的吞噬能力。拔罐处血管紧张度及黏膜渗透性的改变,淋巴循环加速,吞噬作用加强,对感染性病灶,无疑形成了一个抗生物性病因的良好环境。另外,溶血现象的慢性刺激对人体起到了保健功能。
【禁忌症】
孕好、妇女月经期、肌肉枯瘦之人、6岁以下儿童、70岁以上老人、精神病、水肿病、心力衰竭、活动性肺结核、急性传染病、有出血倾向的疾病以及眼、耳、乳头、前后阴、心脏搏动处、大血管通过的部位、骨骼凸凹不平的部位、毛发过多的部位等,均不宜用拔罐疗法。
【注意事项】
1.高热、抽搐、痉挛等证,皮肤过敏或溃疡破损处,肌肉瘦削或骨骼凹突不平及毛发多的部位不宜使用,孕妇腰骶部及腹部均须慎用。
2.使用火罐法和水罐法时,要避免烫伤病人皮肤。
3.针罐并用时,须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撞压入深处,造成损伤,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4.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入,罐子即能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5.拔罐后一般局部皮肤会呈现红晕或紫绀色瘀血斑,此为正常现象,可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由于留罐时间过长而引起的皮肤水泡,小水泡不需处理,但要防止擦破以免发生感染;大小泡可用针刺破,放出泡内液体,并涂以龙胆紫药水,覆盖消毒敷料。
参考文献:新浪网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