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寒气过重怎么办?如何调养?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8-08-03 17:21:16
>>>>>>>>提问休闲 居编 辑
>>>>>>>>休闲养生网回答:
是啊,寒气重,是阳虚寒侵所致,血热则是阳气妄行于血分的表现
二者不可能同时出现,美容师说的话是矛盾的
你可以专门去看一下中医,不要被庸人所误
严格的说,寒气侵入人体时,人体只有外表缓慢的变化,并没有不舒服的症状或感觉,多数不舒服的感觉来自寒气排除的过程。存在身体不同部位的寒气排出时,症状都不一样,当然应变的对策也就不同。因此,明白了寒气的原因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正确的处理并了解寒气排出的症状。如感冒,感冒的症状出现并不是由于身体变弱了,相反的却是身体由弱转强时才会出现的症状。许多从来不感冒的人,并不是身体真的很强健,反而是身体根本没有能力排除任何寒气,才没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状产生。许多脸色黑而干,明显肺虚症状的人,都是很多年没有感冒的经验,这种人从外表的症状显现出身上的寒气很重,却没有能力排除。这种没有能力排除寒气的人,使用任何药物都无法将经络中或深藏肺脏的寒气排出。这种情况的人要想排除体内的寒气,只有先养足血气,通过日常保养(经络锻炼以及改善生活习惯)来调养自已,血气得到提升后,才有可能将体内的寒气排出。
一般来说女孩子血热得较多一些
血的病大概有以上所讲的三种,第一种是血虚,造血功能不足,对身体的滋养、濡养的功能也就不好。第二种是血瘀,通道不顺畅所造成的。第三种是血热,环境的温度太高,以致热毒入侵血液里面。
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所表现的证候。临床以血液妄行,发热,甚者则神昏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多因烦劳,恣食辛热,恼怒伤肝,房事过度等因素引起。血之运行,有其常道,脏腑火热,内迫血分,络脉受伤 ,血不循常道而外溢。故血热证以出血和热象为主要特征。肺络伤则咳血,胃络伤则吐血,膀胱络伤则尿血,大肠络伤则便血;体表出血可见鼻衄、齿衄、舌衄,肌衄等。妇女月经前期,经量过多也是血热的表现。伴见心烦,面赤,口渴喜冷饮,舌红,脉弦数有力等热象见证。血分火热炽盛,有内伤外感之别,以上论述的为内伤杂病中所见的血热证,外感病热入血分,见卫气营血辨证。血热证治宜清热凉血,方如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
我个人认为,平日里还是应该多多注意才是!
寒 寒为冬季主气。在气温较低的冬季,或由于气温骤降,人体注意防寒保暖不够,则常易感受寒邪。此外,淋雨涉水。或汗出当风,亦常为感受寒邪之重要原因。
寒邪为病有外寒、内寒之分,外寒指寒邪外袭,其致病又有伤寒、中寒之别。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则为“中寒”。内寒则是机体阳气不足,失却温煦的病理反映。外寒与内寒虽有区别,但它们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阳虚内寒之体,容易感受外寒;而外来寒邪侵入机体,积久不散,又常能损及人体阳气,导致内寒。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其性属阴,即所谓“阴盛则寒”。阳气本可以制阴,但阴寒偏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阴寒之邪,反为阴寒所侮,故又说“阴胜则阳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阳气受损‘失其正常的温煦气化作用,则可出现阳气衰退的寒证。如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就会见到恶寒;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便可见皖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症。
(2)寒性凝滞 “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人身气血律液之所以能运行不息,通畅无阻,全赖一身阳和之气的温煦推动。一旦阴寒之邪偏盛,阳气受损,则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所谓稽迟、泣而不行、不通,乃是经脉气血为寒邪所凝闭阻滞之故。气血阻滞不能,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症状。正如《素问·痹论》所说:“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因此又说寒性凝滞而主痛。
(3)寒性收引 “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格、筋脉收缩而挛急。如《素问·举痛论》说:“寒则气收”,“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细急,细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缩蜷、绌急,即经络、血脉收引之意。如寒邪侵袭肌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可见恶寒发热,无汗;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紧;寒客经络关节,经脉拘急收引,则可使肢体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
暑 暑为夏季的主气,乃火热所化。故《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以前,所以《素问·热论》又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邪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如下: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暑属阳邪,暑邪伤人,多出现一系列阳热症状,如壮热,心烦,面赤,脉象洪大等。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故暑邪侵犯人体,多直入气分,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则耗伤津液,津液亏损,即可出现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症。暑热之邪,扰动心神;则心烦闷乱而不宁。在大量汗出的同时,往往气随津泄,而致气虚。所以伤于暑者,往往可见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素问·举痛论》说:“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炎火行,大暑至,……故民病少气,……甚则瞀闷懊恼,善暴死。”
(3)暑多挟湿暑季除气候炎热外,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使空气中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以侵犯人体。其临床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泻而不爽等湿阻症状。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