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听庸俗的流行音乐?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10-19 20:48:57
>>>>>>>>提问现在的孩子,追求偶像,喜欢一些流行的东西,一点都不文雅,也很不懂事。不明白流行音乐除了唱你爱我我爱你以外没有一点内涵,全是千篇一律的爱爱爱。到底喜欢流行音乐喜欢在哪里?
一位青春偶像在台上把下面的人迷的欢呼雀跃,场景的灯光花里胡哨,感觉就想妖怪把人迷的不知自己叫什么
休 闲 居 编 辑
>>>>>>>>休闲养生网回答:庸俗音乐为何大行其道?
我所指的庸俗音乐,其实主要指歌曲而言。因为对一般的中国百姓而言,音乐就是歌曲。这些庸俗歌曲大致可以分为几类:
首先是所谓“创作歌曲”。以晚会或以电视MTV等形式出现,多采用所谓“新民歌风格”等。此类歌曲以歌颂党,歌颂领袖,歌唱祖国、人民,赞美新生活等为题材,通常表演或拍摄现场布置得金碧辉煌、五颜六色,几十个身着艳丽装束的年轻女子载歌载舞,场面宏大,使人仿佛置身皇宫,有帝王欣赏乐舞的架势。此类歌曲题材老套,歌词空洞、虚假、媚俗,不少甚至文理不通,七拼八凑硬将阿谀奉承的好话堆在一起就算是一篇作品了。其曲调生硬陈旧,根本没有特点,听过即忘;演唱上,那种娇媚、做作的表演甚至可以将民歌演唱的前途葬送。令人担忧的是,以彭某、宋某等为代表的这种演唱风格比“非典”更为流行。全国上下,不管是专业的业余的、老的少的、出名的不出名的,一张口全是一样的腔调。有些已小有名气,先前还算有一点个人风格的歌手也居然改了腔,令人不得不感叹中国人的跟风陋习,感叹歌唱家应各具风格的常识被置若罔闻。这种歌曲打着“严肃的”、“高尚的”、“教育性的”幌子,反复在重要的时间、隆重的官方场合或“主流媒体”出现,其影响可想而知,实在可以称得上是俗之首。
第二类是“假洋鬼子”。近年来,国外流行曲风R&B、RAP等风卷全球,于是乎,国内歌坛的帅哥靓女们,闻风而动,都以“有洋味”为荣:个个把头发都染黄色了;双手除中指下拉外所有手指翘起,作仿兰花指状;配合脖子的乌龟伸缩动作;嘴里嗷耶哼哈;张口闭口夹杂几句唐山英文或几个单词;嘴巴翘得老高,把声母为zh、ch、sh、x、j的音节统统发成英文国际音标的发音;恨不得即刻认个洋人做干爹!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啊,就如此脆弱!经不得外来文化的半点侵袭,就立马变了味儿!
第三类是“假流行”。一些曾很有名气的老一辈作曲家不甘寂寞,写出的一些所谓的“较严肃的现代歌曲”。其实这些歌曲根本脱不掉老棉袄,毫无新意、毫无特点、不沦不类;演唱上也刻板做作、虚情假意。令人奇怪的是,他们常用正统的演唱方法吼一些无聊的曲调,或用无聊的演唱方法嗲一些较正统严肃的弦律。不知道这是否就是他们的所谓的“现代”?不管如何,仗着作者的影响力和本事,“假流行”却总能推出去污染人们的耳朵。
第四类是“低劣的流行”。这一类型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现在,只要是电视上露过一下脸或通过所谓选秀活动得过什么奖的,统一称为“歌星”。里面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油头粉面不男不女矫揉造作的;有几个尚末成年的少女,穿着一律的服装机械生硬地边跳边哼哼的所谓“青春美少女组合”的;更有甚者,早已过了“青春少女”的年龄,长得并不出众,最重要的是并不新潮——穿着普通的连衣裙,扎着马尾巴,却照样在台上大唱劲歌,大跳热舞的;有的作为职业的歌手,非但不注意一下自己的形象,还越养越肥,肆无忌惮地在观众面前扭着熊腰,嘴里却哼着多愁善感的都市小女人情歌;有的几个剃光头,光着膀子,粗着噪门吼就叫做“摇滚”;最令人反感的是,有个肥头大耳的家伙,边弹电子琴边粗暴地吆喝着《刘三姐》里的经典唱段,补充一下,是刘三姐独唱的优美唱段,而且就在广西的父老乡亲面前;也有人抱着电吉它流里流气地哼着《浏阳河》,还厚颜无耻地说民歌就应该这样唱才对。如此美妙的歌曲竟给他们糟蹋成这个样子,真像是亲眼目睹良家少女被无赖污辱,这实在可以称得上是“恶俗”了。记得前些年有媒体组织过一次“中国歌坛十大丑星”的评选活动,上榜者其表现与上述现象相当吻合。要明确的是,并不是因为他们长得丑才当选的,而是他们的表现实在太丑陋了。
最后一类是下里巴音乐,就是在贫民区、农村或专买盗版光盘的小店经常可以听到的所谓“酒廊情歌”、“甜歌”、“流浪歌”之类的一些低级音乐,以及一些令人倒胃口的所谓“网络歌曲”。
纵观我们周围的音乐世界,光怪陆离,五光十色,不管这些庸俗的音乐是否有人喜欢,总是缠绕在我们周围,无孔不入,挥之不去。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怪现象呢?我竭尽所能,尝试一下浅析这个现象吧。
一、时代变革综合症。
任何时代的变革,都会带来一系列的综合后遗症,对音乐艺术的影响是其中很小的一个方面。改革开放已经二十多年了,成效显著,问题也不小。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观念是转变了不少,致富光荣已成为真理,而如何确保公平致富的市场机制却没有完善和健全,老一套的计划框框仍旧存在,仍然制约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阻碍着自由的竟争。没有自由公平的市场竟争机制,一切经济和社会行为都在无序的边缘摇摆,再加上政治上的腐败(主流媒体上说,是极少数的),于是,不择手段、急功近利、本末倒置、暗箱操作、违规违法现象遍地开花,到处是狂抓老鼠的“白猫”“黑猫”。当一个社会失去了最关键的东西——公平,这样的时代风气所造就的道德文化氛围可想而知:浮澡、虚伪、唯利是图成为天经地义,道德信仰陷于危机。音乐艺术中最重要的基础——真诚、感动,已难于寻觅。艺术是社会道德风气栽培出来的花朵,有什么样的气候、土壤,就会长出什么样的花。艺术创作和表演首先必须感动自己,然后才能试图去感动别人。当艺术家在某种利益和目的的驱使下创作一些虚假的作品的时候,很难使人相信他投入了真情实感。在这样一个咨讯如此发达的时代,难道可以说艺术家闭着眼睛说假话的时候是出于无知?
在这个成者为王败者寇的时代,有钱人受到所有人的尊敬,不管他的钱的怎么来的;“超女”“超模”的获胜者们得到了热捧和实际利益,不管她们的成功后面有没有猫腻。
有些人老爱批评港台流行歌曲“没文化”、“小资情调”等,我并不反对港台歌曲里面有不少次品,但总体质量最起码比内地要高。至少他们能较自由自主地表达自我感受,而且更懂得如何表达。他们的作品很商业化,正因为商业化,所以他们更了解听众需要什么,而只有群众认可的艺术作品才有生命力的。这也是为什么港台音乐至今仍在大陆市场上占据巨大的份额,港台歌星的知名度和个人号召力远大于大陆歌星。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港台歌手也和我们一样,每天歌颂曾特首,歌颂优越的资本主义制度,歌唱“好日子”、“新时代”会是什么样的一个场面?其实除了个人感情外,港台歌曲一样可以承担更广大的题材。九七香港回归,国内很多大词曲作家写了不少歌来纪念这一时刻,歌唱香港,却没有一首能像罗大佑的《东方之珠》那样更贴切地代表香港,更受到大众的公认和好评。我们的音乐什么时候也能真正地商业化,真正让群众去选择、鉴别?!
二、继续迷茫的一代。
社会变了,一切人生观、价值观都在新的时代中失去了方向,这是造成迷茫的主要原因。年青一代对理想、前途等失去信心,颓废、压抑、漠不关心、玩世不恭;溺爱使所谓“新新人类”失去了自我角色定位,自私、矫情、责任感缺失、性别混淆成为时尚。许多庸俗音乐也正是这些心态和社会风气的反映。另外,这样的心态对音乐人本身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先来看看培养音乐人才的音乐学院吧:有不少学生在勤学苦练,而且成绩优良,不过也许所占比例不高。而且他们也太多只注意专业技能的训练,其它基础的文化知识,甚至是一些音乐的基础理论则往往被忽视,以致于学钢琴的只会弹琴,学唱歌的只会唱歌,音乐变得冷漠了,只剩下了技术。记得一个老师说得好,他说声乐考试只注意学生的发声技巧,有谁会为一个声音不是太好,但唱得很有感情的学生打高分?当然,技巧是重要的,但掌握了技巧的同时,要使艺术真正打动人,则需要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培养出一颗善良、真挚、高尚、充满爱心的心灵,而这往往是现在年轻的艺术工作者或学习者所缺少的。情况更糟的是,为数不少的学生是在混过日子,他们除了关心考试之外别无挂虑。平时上课不来也罢,来了还三五个聚在一起,高谈阔论;或是一溜儿摆开食品,边品尝边交流美食心得;手机铃声此起彼伏,根本就没有当老师存在,而就是这些人,学了点三脚猫的功夫,却时常出去炒更挣外快。想想这些人走出校门后就是“专业音乐工作者”了,怎能不令人担忧我们的音乐发展现状呢?当然,上述现象在高校里面都普遍存在,要改变年青一代的心态,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
三、“主流媒体”的作用。
普通的老百姓通过什么途径接触到音乐?买碟?互联网?这也许是部分年轻一代的方式。对于把电视当作最主要的娱乐休闲活动的中国普通老百姓来说,电视是他们接触音乐的最直接的媒介,不管是文艺频道还是综合频道,大量的文艺晚会,MTV展播,音乐排行榜之类的文艺节目,使观众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大量的音乐信息。特别是“主流媒体”的如春节联欢会等节日性的活动,或如“抗洪救灾”、“送戏下乡”、“慰问革命老区”等主题性的活动,或各行业部门主办的文艺活动等,歌曲类的节目向来占大比重。而这些活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先机,造成的影响可想而知,即使如此,这些“晚会性”的歌曲经常是一次性,或是晚会专用的,过期作废,大都是属于上述第一类的劣质音乐。然而,此类歌曲却不灭反旺,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原因其实也很简单:我国的电视台、电台等媒体跟政府的设置一样,从中央到地方镇一级都有电视台或有线电视台,隶属于政府某部门,是行政性的,不是商业性的。也就是说,在推出某些音乐之前,这些官方媒体可以不用考虑百姓的接受程度,只要他们觉得“合主流”、“合主题”、“有教育意义”就行了。如果这些媒体是负责的,又加上他们都具有超人的音乐修养和时代意识,能先去劣存优,让好的音乐与老百姓见面,情况会稍微好一点——即使如此,也是不合理的,再厉害的音乐超人也不能决定大众的审美取向——事实上,连上述的要求也是不可能达到的。前几年,正当我为这个问题困惑的时候,报上先后出现的二则新闻让我释然,一是警方从中央电视台文艺部主任赵某家中搜出巨额现金!二是被称为“词坛怪才”的张某涉嫌以组织文艺晚会等形式诈骗巨额资金达几个亿!而这二个案子是互相牵联的!到这里,我也彻底明白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令人反感的音乐,那么多我们不想看到的“丑星”老是出现在我们眼前,缠绕在我们耳边,象阴魂一样挥之不去。也明白了为什么全国各地的歌手都往北京跑,特别是广东本是全国流行音乐的先锋,有发达的经济,开放的意识,专业的音乐人做基础。然而,培养出来的知名歌手却一个个“北飞”了,他们其实都是冲着中央电视台、冲着晚会跑去的呀!道理很简单,这些人的实力和水平还远不够靠卖唱片,开独唱音乐会赚钱,只能挤进“主流媒体”,参加什么晚会“露脸”提高知名度,然后走穴挣钱。不幸的是,这些“北飞”的歌手一个个都在上面沉沦了,据说,除了一个叫陈妃平的女歌手最近还出了一张专辑,其他上去后从未出过唱片。也难怪,毕竟不是歌唱得好就行了那么简单的事,李娜的歌唱得够好了,但直到《青葳高原》、《好人一生平安》等歌都家喻户晓、风靡全国了,有几个人在电视上见过李娜的面?现在去了美国当尼姑,就更见不着了。我想,她心里面的苦楚,其中也有一部分是环境的压力造成的吧。
庸俗音乐大行其道,原因是不能用三言两语说清楚的。但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法纪健全,民风文明高尚之时,其文化也必然繁荣,音乐也不例外。
有同感的朋友,请别忘了顶一下哦!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