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喂养:要糖,不要甜味剂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9-13 14:56:53
糖是冤枉的。2000年l 月20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在北京组织了营养学、医学、食品学、生理学等各界著名专家举办了“食糖与健康”研讨会。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吸纳了国际最新科学研究,用大量的事实向对糖长期存有偏见的人们表明:适量吃糖是有利人体健康的,除了容易导致龋齿之外,其他的罪名都是莫须有的。虽然糖尿病患者不宜吃糖,但是糖不是糖尿病的诱发因素,吃糖不会引发糖尿病;甜食过多的确容易导致肥胖,可是任何食物过多均会引起肥胖,所以防治肥胖的根本措施在于控制总食量并加强体力活动,而不在于禁忌吃糖,适量吃糖根本不会引起肥胖;适量吃糖对血脂没有不利影响,“吃糖能引起冠心病和动脉硬化”只是一种错误的设,吃糖与“现代文明病”没有必然的关联;糖不会使孩子兴奋过度,“吃糖引发多动症”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糖的确是产生龋齿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儿童,但只要及时刷牙、保持口腔卫生,龋齿可以预防。
人工甜味剂大行其道。就理论而言,糖虽无大害,但除了给人甜味而外营养价值也不大。可是给糖平反却意义重大。这是因为,吃糖有害的偏见促使真正有害的人工甜味剂大行其道。甜度比糖高百倍因而价格更便宜的人工甜味剂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各种食品中,除了成本较低的优势外,人们对糖的偏见也促使人们倾向使用甜味剂。有迹象显示,即使吃糖有害健康的说法不是生产甜味剂的厂商首先“制造”出来的,他们也在这一说法的传布、夸大直至形成偏见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而事实是,人工甜味剂的营养价值为零,对健康的危害远远超过糖。例如糖精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甜味剂。现有研究表明,糖精可以导致动物癌症,虽然糖精对人体是否也会致癌现在仍有争议,但它肯定不如天然食糖安全是无可非议的。为此,我国政府对糖精实行限产和限制内销政策,不鼓励食品行业使用糖精。休 闲居编辑
糖精仍然在大量使用。1999年下半年,中国消协在北京和河南的新乡、开封、郑州等地的市场上随机抽取了98种不同品牌代表性的商品饮料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61.2%的饮料含有各类人工合成的甜味剂,其中55.2%的饮料含有糖精,约1/4的饮料含有糖精但未在标签上注明,有的使用了“不含糖”“无糖食品”等诱人说法,也有的使用了诸如糖蜜素、健康糖、甜宝、高甜素等模糊名称。为此在2000年2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开展的“明明白白喝饮料” 月主题活动中,中消协发布了消费警示“糖精危害不可低估”,提醒消费者关注糖精在食品中滥用的危害,以便维护消费者身体健康;今年,中消协对食品中人工合成甜味剂的使用情况又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广泛走访专家学者,发现滥用糖精问题被揭露后,一些不法厂商有所收敛,但食品中人工甜味剂滥用又有了“新动向”。
蛋白糖,既无蛋白也缺糖。复配“蛋白糖”是近些年出现的一种混合型甜味剂,又称为阿斯巴甜,它原是对甜味素的一种别称,实际与蛋白毫无关系。后来一些生产企业看到用这个名称可以吸引消费者,有利可图,遂借用蛋白糖的美名,偷梁换柱,以少量蔗糖掺入大量的糖精、甜蜜素等低价的人工合成甜味剂,且仍冠名蛋白糖。据前一阶段某权威机构对市场上销售的11种蛋白糖的抽测结果显示,这些蛋白糖无一例外都是以少量蔗糖添加糖精、甜蜜素等低价的甜味剂组成,且都不含真正的蛋白糖。
通过多种人工合成甜味剂混合使用来达到既不单项超标、甜味剂使用量又增加的目的,钻了法规空子。近期中消协在对国内销售的121种碳酸饮料含人工合成添加剂的比较试验测试结果中发现,在使用人工合成甜味剂的饮料中,有多数使用两种以上的甜味剂,每种使用量都不超标,特别是有的饮料多种甜味剂的分别用量都与国家规定的最大剂量非常接近。如国家标准对甜蜜素的使用含量要求≤650mg/kg,对糖精钠的使用含量要求≤150mg/kg,而某种饮料的使用量达到甜蜜素643.79mg/kg,糖精钠136.6mg/kg.这样一来,在单项甜味剂使用量不超标的情况下,甜味剂总量增加了很多,既降低了成本有利可图,又钻了法规的空子,逃避了法律的制裁。但消费者却因此吃入大量的人工甜味剂,其结果堪忧。
因此,要提倡绿色消费,维护消费者的健康。首先要选择蔗糖作甜味剂;其次是由植物中提取的天然甜味剂,如甜菊糖等,它们的安全性被公认为优于人工合成甜味剂;最后才是人工甜味剂。当然最重要的是,对各种食品中使用的甜味剂的种类和数量有所了解,尽量避免被蒙骗。儿童、孕妇等特殊消费人群最好不要食用含有各类人工合成甜味剂的食品,以保障其身体健康和正常发育。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