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苗枯病的症状及防治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8-19 00:43:31
>>>>>>>>提问
>>>>>>>>休闲养生网回答:
甘肃河西走廊丰富的光照资源和灌溉条件,是国内重要的制种基地。近几年制种玉米苗枯病发生严重,并有发展趋势,重病田发病率高达30%以上,甚至有的田块严重缺苗,翻犁改种,已构成影响制种玉米高产、农民增收的重要问题。现将调查研究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一、症状与病原
休 闲居 编 辑
玉米苗枯病主要发生在5月中、下旬,玉米生长4一7叶期,表现的症状特点是叶片边缘首先出现黄褐色枯死条斑,个别叶片或植株出现萎焉,3一5天后叶片变青灰色或黄褐色枯死。发病株根毛初期出现淡黄色至黄褐色侵染点,1一2天后即变为黄褐色水渍状坏死,严重时皮层腐烂,根毛脱落。拔起病株,在根部发病部位有时出现白色、灰白色或粉红色霉状物,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经分离培养和致病性测定,引起苗枯的病原主要是串珠镰刀菌,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上,小型分生孢子多串生,亦有球状簇生,椭圆形、卵形、纺锤形,无色、单胞,少数具一隔,大小为3.5一5.8um×2.2一5.2um;大型分生孢子新月形,有脚胞,有横隔膜3一5个,亦有6一7个隔膜,但少数无色,大小5 .5一60.0um ×2.5一4.7um。
二、流行规律
玉米苗枯病初侵染来源多,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
1.病残体和土壤带菌。连作种植是造成病残体、土壤带菌的主要原因。据调查,连作1一3年的田块,苗枯病发病率分别为7.1%、11.6%、15.9%,连作田块长病严重的原因主要是镰刀菌残留土壤和病株残体中大量繁殖和积累,使土壤病原基数逐年上升。其次是由于同一种作物吸收营养元素的选择性,使土壤中营养元素呈现生理不平衡,据测定,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中N、P、K总量虽变化不大,但速效锌、硼的含量成倍减小,水解氮和速效钾的含量明显降低,平均减少15一17ppm因此使植株抗病力明显降低。
2.种子带菌。这是苗枯病发生早并能形成中心病株的主要原因。种子表面经用0.2%升汞消毒后分离监测,种子带菌率平均达0.5%-3 .5%。
3.肥料带菌。近几年农民对土地有机肥施入量减少,有的还生肥上地。在玉米产区,猪、畜饲草料又多以玉米秸秆和籽粒粉碎为主要原料。经试验,将苗枯病株收集,添加牛饲料喂养2天后,收集粪便,不经发酵腐熟穴施,玉米苗枯率达6.4%一13.5%,因此肥料带菌也是造成苗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4.整地不平。土壤低洼积水处和距田埂四周发病重,主要原因是土壤粘重,温度低且土壤湿度大,不利于幼苗根系发育而造成植株抗病力下降。
5.发病与气候的关系。据调查,4一5月气候温暖,土壤升温快,幼苗发.病轻。2001年4一5月未遇寒流侵人.气温较同期偏高1一1 .5℃,出苗快,生长旺,发病率不超过10%,有的田块零星发生。而2002年4月下旬至5月l上旬,阴雨天较多,土温低,发病率过.5%一21%,严重的高达30%以上。
三、防治方法
玉米苗枯病初侵染途径较多,发.病早,植株死亡速度快,防治难度大。.因此要立足农业措施、种子消毒为主的方法进行综合防治。
1.轮作倒茬。要尽量合理安排茬口,与非玉米茬作物轮作,尤其以,小麦、玉米带状种植后的茬地,要科学配方安排前茬小麦带进行小倒茬。
2.深翻灭茬,平整土地。玉米的收获后要及时深翻灭茬,促进病残体分解,抑制病原菌繁殖,减少土壤带菌量。播前要精细整地,防止积水,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植株杭病力。
3.增施腐熟的有机肥料。严禁生粪上地,阻断肥料带菌途径,减少发病。
4.种子消毒。播前1周,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0%克霉灵600倍液侵种40分钟,凉干后播种。或用激抗菌剂1份加水20份的浸出液,浸泡种子12小时播种,既能防病又能壮苗增产。
5.育苗移栽补苗。制种玉米经济效益较高,适量的育苗移栽补苗,解决因苗枯病形成的缺苗断垄是比较可行的途径。方法是玉米播种时,选择背风向阳的地方整理苗床或准备营养钵,为降低生产成本,营养钵可用旧塑料或牛皮纸自制,规格为直径7一8cm、高8一9cm即可。苗床土和基质用过筛的炉渣和河沙3:1混合,加入适量腐熟的有机肥拌均后装床和钵体中,浇水,2一3天后播种消毒种子。移栽时必须做到带土(或基质)移栽,及时浇水,绝对不能伤根,造成缓苗,否则植株不能正常发育,影响授粉时间的配合和产量。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