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愿上特长班有原因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6-14 08:23:22
话题:许多父母都想知道,该不该让自己的孩子去上特长班。结合目前社会上和学校中开设的科目繁多的特长课,以及在父母当中出现的“特长班热”,我们觉得有必要邀请一些专家和有所心得的父母,就此进行一番讨论。
特邀嘉宾: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博士 钱志亮
儿童心理学博士 陈学锋
家长 医学博士 周菲休 闲 居 编辑
一、特长班的实质是应试教育
记者:现在,带孩子上特长班的热度越来越高,很多父母认为不给孩子报特长班就是亏待孩子。可是一个学习钢琴8年,终于考下10级证书的孩子对她妈妈说:“妈妈,我再也不弹琴了。你知道吗?你让我练琴的时候,是我最恨你的时候。”钱博士,作为从事教育学研究的专业人士,您对上特长班有何看法?
钱志亮:一个孩子接受还是不接受特长教育,应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学有余力。如果孩子在学校的功课都很吃力,还去接受特长教育,就像一个成年人本职工作还没有做好就去捞“外快”一样,肯定是做不好。二是有兴趣,离开了兴趣,特长教育基本上无意义可言。
根据我的调查,为孩子报特长班的父母中,能想到这两条原则的父母是少之又少。可以说,大多数孩子的特长学习与兴趣是脱离的,更有许多孩子在业余时间奔波于各种特长班时,让他们感到的只有疲劳。
掌握一门特长的立意原本并没有错,但为什么许多孩子在特长学习中得不到乐趣呢?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即便父母知道这种状况,还要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呢?
盲从是一个原因,别人的孩子学了,而自己的孩子不学,怕耽误了孩子。于是不管孩子有没有兴趣,是否适合,别人学什么也跟着学什么,流行什么就学什么。
学校的片面取材是第二个原因。钢琴10级证书或是某某杯数学竞赛的获奖证书,是许多重点中学招生的一个条件,由于社会给特长赋予了太多的含义,加之父母的功利心,致使特长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变了味”。
第三,由于课改将过去教学中繁难偏杂的内容去掉了,许多父母片面地认为教学要求降低了,于是在课外给孩子加码,有的带孩子投向艺术班,有的则扎进了奥数班,他们以为这样便可以训练孩子的思维,实质上却往往禁锢了儿童的发展。
另外,社会风气浮躁,不少人急功近利,都对父母追逐特长班有影响。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特长班的学习与其本意已大相径庭,太多的功利心使它的实质变成了应试教育。
二、让孩子更积极地享受生活
记者:作为一名几年来都带着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特长班学习的家长,您有什么体会,对钱博士的意见有什么看法,您是怎样带孩子参加特长学习的?
周菲:我很认同钱博士的意见。特长学习关键在学有余力,兴趣为先。在这样的前提下进行特长学习,孩子会受益终生。
我女儿出生在美国,3岁时我将她带回国,在中国经历了幼儿教育和小学一至三年级的教育,目前她在美国读小学四年级。
从她上幼儿园开始,我就开始给她报各种各样的学习班,由于考虑到还要去美国,我给她报了英语班,当时没有选择双语教育的原因是,我更想让她打下一个很好的中文底子。另外,我还先后给她报了艺术体操班、游泳班、影视表演班、美术班和国际象棋班,同时还让她学习钢琴和古筝。
有朋友说我是“摧残”孩子,但我不这样认为,因为我这样做是有底线的:一是参加学习的前提是——孩子喜欢;二是我没给自己和孩子订一个非要完成的指标。在我看来,学习一些特长,是为了丰富孩子的生活的情趣,所以我并不强迫她。比如说,我给她报了一期影视表演班,她上完一期后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兴趣,我就没有给她报第二期。有一阵,她迷上了国际象棋,吵着闹着想学,但国际象棋班和艺术体操班的时间冲突了,虽然我觉得她练了那么长时间艺术体操停下来有些可惜,但最终我还是给她报了国际象棋班。
女儿去年去美国读书,英语不太行,我担心她会失去信心。可让我欣慰的是,她竟在学校受到很多学生的崇拜,还成了学生会干事,这是因为她在艺术和运动上表现出的才能。她画画很好,钢琴弹得不错,棋下得也有板有眼,常常杀遍全班无敌手,运动上更不用说了,她那花样百变的跳绳让同学们十分佩服。她多方面的才能还弥补了语言方面的缺陷,美国学校语文课经常有这样的内容,根据所做的作业再画一幅画或是做一个立体手工,她的语言表达能力目前很有限,但是画画和手工却是强项,老师常因为这个给她满分,这对提升她在语文学习上的信心很有帮助。
也许有人觉得我女儿是一个天生多才多艺的人,其实并不是,她离专业化的发展还有很大的距离,她只是比别的孩子多了一点专业化的培养,但对此我已经很满足了,因为,她学的东西能给她带来快乐和自信,能让她更积极地享受生活,这才是我真正的目的。如果她能在某项才能上发展成材,我会很高兴,如果没有,我也高兴,因为这不是我的目的。
孩子的兴趣和意愿是关键
记者:但是现实中,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像周菲的女儿那样幸运。很多孩子,因为父母的态度中掺入了过多其他的东西,承受着特长班给他们带来的痛苦。有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曾痛苦不堪地告诉老师:“我每个周末要上9个特长班。”老师问他能不能少上点儿,孩子说:“没办法,我也不想上啊。”陈博士,作为研究儿童心理学的专家,你觉得应该如何缓解这种特长学习带来的压力呢?
陈学锋:我觉得周菲说的所谓“底线”是非常重要的。对一个孩子来说,最要紧的在于是否生活在一个可以让他选择的环境中,是否是在一个积极、民主、自由和有松度的环境下,主动地想尝试什么。这是孩子的基本权利。但是现实中残酷的事实是,许多父母并是不去关注孩子的兴趣所在,而是以自己的意见代替了孩子的意愿。
因此,我们必须静下心来思考:我们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是没有什么特长但凡事主动热情的孩子,还是一个有一些特长,却丧失了主动和热情的孩子?我们究竟想给孩子什么?是短期的让孩子学会仨瓜俩枣,还是长期的对孩子的发展有建设性的东西。
三、特长教育不是素质教育
记者:但是我在采访中常常听到父母这样表述他们的意见:“孩子就知道瞎玩,还不如让他正正规规地上个班呢。”在他们看来,给孩子上特长班,便是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你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陈学锋:这种想法正是父母们忽视孩子的愿望而热衷于特长班的症结所在。在许多父母看来,他们选择的“玩法”会比孩子自己选择的高明。事情果真如此吗?
表面上看,父母选择的“玩法”确有“高明”之处,体现于孩子在一定的时间里会掌握一定的技能,但是正是这种急于看到结果的“高明”,使父母走入一条漠视教育基本规律,追求枝节问题的歧途。
我认为,父母们要充分重视孩子们的“瞎玩”,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瞎玩”对孩子健康成长也有很大的作用。同时,亲子游戏,家人共处的时间,对孩子也同样重要,如果因为孩子特长班的学习将一家人的周末时间切割得乱七八糟,而没有团聚的时间,也是得不偿失。
周菲:目前国内提倡素质教育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但我和一些父母聊天的时候发现,他们把学习特长和素质教育混在了一起,很多人为特长学习冠以“提高素质”的名头。我的看法是特长学习只是一些才能和技艺的学习,提高了孩子某些方面的素养,而素质教育却是如何通过教育手段让孩子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的过程,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力量,这个过程不是孩子学一门乐器或是学画画、学下棋就可以完成的。
因此,关于特长学习,我的经验是:父母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和一个正确的态度,这样的话,特长学习对我们和我们的孩子而言就不是负担而是一份快乐。另外,进行特长学习的同时,我们不要将其和素质教育等同起来,这样才不会忽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才会让我们最终培养出一个德才兼备的孩子。
钱志亮:教育,包括特长教育,应该是净化人的心灵,塑造人的思想的,给孩子的应该是一种基本的素质,而不是让孩子们学会一些雕虫小技,然后去应付考试,但是今天却落入了这种俗套,成了这样的工具。
五、父母真正该做什么
记者:我还是想回到讨论的主题:孩子该不该上特长班?
陈学锋: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一名孩子来说是不存在“该不该”上特长班这个问题的,从教育的角度讲,特长班只是我们提供给孩子的众多资源之一。父母和孩子有权利选择利用或是不利用这个资源。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孩子上不上特长班。如果一个孩子在符合其兴趣和愿望的情况下去上特长班,这个特长班就上得有意义。关键是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孩子,我们有没有关注他的意愿,有没有提供给他一个让他选择的环境。
记者:的确,孩子上不上特长班只是个表面问题,它背后潜伏却是父母期待孩子成才的苦心。所以,问题的关键并不是孩子上不上特长班,而是在这样一个期待孩子成才的过程中,父母们真正该做什么?我在采访中遇到这样一个事例,一位父母6岁的儿子参加了一个棋类班,每次下课回来,孩子都闷闷不乐,问起原因,原来这个孩子平常很爱问问题和回答问题,但是棋类课的老师规定,每个孩子答错两次问题就要站在一边,这个孩子自然是在这个方面吃了不少苦头。好在这位父母果断地给孩子停了这门课。我认为这位父母做得很对,如果以挫伤一个孩子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为代价去学会一门技艺,那么这样的技艺不学也罢。这个例子也告诉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真正应该给予他们什么,真正该帮助他们选择什么,这是至关重要的。
采编自:光明日报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