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一颗平常心让他脑瘫17年后留学挪威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4-14 11:52:19
2002年7月24日下午,记者见到了荣博的父亲,在简单的寒暄之后他直入主题。说起4月份那次由挪威大使馆和中国残联共同举行的考试,这位健谈的父亲几乎不用任何提问性的引导侃侃而谈。
“考试那天荣博挺重视,特意穿了一身制服,皮鞋擦得倍儿亮,衬衫也是新买的。孩子考完试出来特别有信心地和我击了一下掌。和别的学生一比,我当时就觉着他没问题。荣博后来跟我说,考试的时候他不像别的孩子只是简单地介绍自己哪一年在哪个学校读书。而是用英语很有自信地介绍自己,谈他的理想,他的能力和他的性格,就像演讲一样。试后挪威的教育参赞对他说,你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孩子就觉着这是一种暗示。最后他果然成功了。”荣博的父亲说。
休 闲 居 编 辑
■我们在用一种平常心生活
据介绍,这个中国残联和挪威王国的合作项目从1998年起,每年选送一名17~19岁的高中学生去挪威,在国际红十字会组织下属的一个学院学习。荣博将在这个学校里度过两年的学习生涯。
“对于荣博顺利通过考试去挪威留学,我们并没感到特别的激动。偶然中有必然,这是他通过多年的努力必然的结果。我们全家都很平静。这么多年来我们全家都在努力,包括他的爷爷奶奶,对他的要求始终像对正常的孩子一样。我们在用一种平常心生活。”像所有能够培养出不寻常孩子的家庭一样,荣家的背后也有着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曲折崎岖的艰难过程。
为了让先天性脑瘫的儿子能够接受正常人的教育,从荣博一出生,全家人就开始走上了与命运不懈的抗争之路。这种抗争既是身体物质上的,也是精神和心理上的。
■荣博是他们收治住院的第一个孩子
17年前那个闷热的夏日,体弱的荣母将荣博带到了这个世界上。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怀孕7个月就分娩的早产儿,会是一个先天性脑瘫患者——具有正常人的智力,却缺乏正常人的运动神经。“这也是最残酷的,”康复中心的胡莹媛主任说,“这些孩子若是智力有问题不懂得这些也就罢了,可他们心里却都清楚也很明白。”
记者眼前这位两鬓略显斑白的老主任当年还是中国康复中心博爱医院儿童康复中心的一个护士,荣博是他们收治住院的第一个孩子。直到现在,年幼的荣博走起路来跌跌撞撞,可却特别喜欢骑儿童车的样子,在她的脑海里仍旧记忆犹新。“虽然才3岁10个月,可这孩子特别活泼、好问,跟一般的孩子可不一样。整天缠着人,从小就那样,猴儿精,老得有人陪着,我还搂着他睡过一宿觉呢。”
在老主任的眼里,这个能闯敢干的小家伙今天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跟他从小就与众不同的性格是分不开的。“荣博能达到今天这个水平,简直太不容易了。想起他小时候为了写个‘8’字,歪扭着身子要练一千多遍,手上都磨出泡来了……”胡主任动情地说。
■我们不希望他过一种大多数残疾人的生活
“为了荣博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学习和生活,我们从生理上、心理上和教育三个方面尽了最大的努力。”荣父曾在博爱医院的康复中心看到过一种名为“球浴”的治疗方法——在一个装满了几千个塑料球的大浴缸里让孩子爬。“家里没有这样的条件,但治疗原理是一样的,就是起到按摩的作用。于是全家人只要有空儿就拿塑料球在孩子身上滚动按摩。”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但荣父认为更为重要的是为孩子在心理上塑造一种坚强的毅力和品质,让孩子像正常人一样拥有一种自信。为此,在荣博到了上学的年龄时他们没有把他送入残疾学校,而是让他在一所普通学校(三里河三小)和正常孩子一起共同学习和生活。“我们不希望他过一种大多数残疾人的生活。在残疾学校里学一门手艺然后靠给别人修修补补过一辈子。我们要让他过一种积极的比正常人还要好、还要充满希望的生活。”
■这一幕我至今记忆犹新永生难忘
为了能让儿子最大限度地恢复生理功能,荣父想尽了一切办法,甚至远赴美国夏威夷脑瘫康复中心为孩子治病。在那里,荣博学会了行走和站立。
在一篇名为《也许有一天》的作文中,荣博写道:当爸爸就我未来运动系统的恢复询问负责给我治疗康复的大夫时,他摊开双手,耸了耸肩膀,明确地告诉我们,在二十世纪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一幕我至今记忆犹新,永生难忘。也就是在那一天,我被宣判永远失去了运动的权利……说句心里话,从小学到中学,我最怕的就是上体育课。命运无情,看着操场上同学们生龙活虎的身影,我自卑、难过、委屈一起涌上心头。
在文章的末尾他写道,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手术后健康、活泼的自己和同学们一起上体育课,并在篮球比赛上大显身手。“围观的同学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在梦中我笑出了声……虽然是一个梦,但它毕竟让我们有了希望。也许有一天我们的医学发达了,那么我和许多像我这样的残疾人能够移植各式各样的人体器官。真心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在整个作文本中,每篇作文都是满分10分,只有这篇得了个10优。老师在评语中写道:一篇情真意切、充满渴望的好文章。虽然有无奈,有遗憾,有伤心,但字里行间更多地流露出对生命的热爱。抄下来,交老师保存。
■荣博喜欢和记者直接用英语进行交流
荣博很争气,从小学到高中的各门学科一直都很优秀。尤其是英语他更为重视。在媒体采访中,他最喜欢的就是和记者直接用英语进行交流。如果碰到一位英语水平很好的记者,他会格外的兴奋,而整个的采访过程也会在充满了惊喜的过程中顺利地进行。“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机会。在我们所有人的生活中英语将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一上来荣博就操着流利的英语对记者说。
荣博的父亲说,每个礼拜天他都要带着儿子去天安门、故宫,因为那儿外国人多,荣博可以用英语和他们交谈,锻炼口语能力。“他特别珍惜每一次英语对话的机会。一次我们去饭店吃饭,旁边的桌子坐着两个外国人。为了创造机会荣博想了一个主意,他把领班小姐叫过来用英语提问,这时就引起了旁边桌上老外的注意,三个人马上就聊了起来。荣博聊天特别会投其所好,听说人家是美国人,他就跟人家说他去过夏威夷,看到过维基海滩的美景。两个老外特别惊讶。还有一次在地铁上他和一个澳大利亚人聊正在悉尼举办的奥运会,聊‘大脚索普’,结果把一车的人都吸引了过来。”荣父高兴地说。
■股票、电脑、NBA……荣博的兴趣十分广泛
令大多数人惊异的是,这个17岁的少年兴趣广泛,股票、电脑、NBA、世界杯都是他最愿意谈及的话题。
“你喜欢巴西队还是阿根廷队?你喜欢足球还是篮球?我现在只分析股市行情但不炒股票,因为我没有钱也没有这个精力。等以后有时间我会尝试这个的。”就像这个年龄所有的孩子一样,荣博对很多新鲜事物充满了兴趣。他对未来既有美好的憧憬也有些许的骄傲,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做“锋芒毕露”。但他直言不讳地说:“我不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我承认我很张扬,也有些骄傲,但我有这样做的资本。”如果面对的是一个普通的高中生,我可能会对他的年少与轻狂付之一笑。但眼前这个不同寻常的孩子,我只能惊异他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自信,并且对他坦率直爽的个性分外珍惜。
■他这个人说话特别直,有时候还爱较真儿
据荣博小学和初中的同学介绍,在他们的印象里荣博学习很刻苦,经常找老师问问题。但他也挺在乎考试分数,哪怕是一次课堂测验。“他这个人说话特别直,有时候还爱较真儿。不过他坚强的毅力和学习精神确实让我佩服。他太不容易了。”他的初中同学小张说。小张还告诉记者,荣博的个性有时令人不太舒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现在已经能够理解荣博了:“他必须那样,那是他的精神支柱,否则他无法取得现在的成绩。”
可以理解,为了追求一种和正常人的平等交往和尊重,荣博是在经过了一种怎样的心路历程才达到了现在这个状态。对一个17岁的高中生来说,这确实不是一个仅用积极、乐观和勤奋几个词就能形容的过程。
■肢体残疾更需要心理和教育支持
在采访中,荣父与记者谈得最多的不是他们艰难的经历、奋斗的过程。而是他们如何教育培养残疾儿童的心得和经验。
“对于智力正常肢体残疾的孩子来说,心理和教育上的支持才是他们最需要的。他们需要全社会的关心。”荣父反复强调。为了学习和了解残疾儿童的康复方法,荣父很长一段时间泡在北京图书馆里寻找一切有关的书籍。在期刊室的一本杂志中,他偶然看到了儿童康复中心正在筹建的消息。当时的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刚刚组建,很多设备还没有开包,小荣博就被爸爸送了来,成为这里的第一位病人。在康复中心里,荣父第一次接触到了现代的康复理念。
荣父告诉记者,他从小就给荣博灌输残疾人只要通过自身努力,也能过上和正常人一样甚至比正常人还要好的生活。虽然肢体残疾限制了荣博的活动范围,但他正好可以利用别人干事情的这段时间抓紧学习,充实自己的大脑和精神。只要努力,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在博爱医院儿童康复区,记者看到了荣博为小朋友们的留言: 自强、自立、自尊、自重、自学。是的,这就是荣博真实的奋斗历程。
新闻回放
7月22日, 是脑瘫少年荣博的17岁生日,这一天,他收到了一份最好的生日礼物--挪威北欧红十字国际联合学院的录取证书和全额奖学金。为了这份礼物,荣博和他的家人奋斗了整整13年,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汗水。
7月28日,荣博就要在首都机场启程登机独自去挪威留学了。作为先天性脑瘫患者,17岁的他不知在那个遥远的国度将要面临怎样的局面和困难。虽然良好的英语功底让他的父母对身残志坚的儿子充满了信心和骄傲,但对话中荣博偶尔的迟疑和答非所问,仍然隐隐地令人担心。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