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非典时期要变饮食观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4-04-30 01:06:07
“重味道、重营养,轻卫生、轻检疫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缺陷”。在这“非典”肆虐的非常时期,日不可缺的餐饮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大宾馆、小饭店到大食堂、小餐厅,再到平民百姓家的餐桌,吃什么、怎么吃已经成了防治非典的“必修课”。
■改变见什么吃什么的观念
休 闲 居 编辑
从根本上说,这次给人类带来极度恐慌和严重危害的SARS病毒是“病从口入”,是千百年形成的暴殄天物的饮食文化结下的恶果。我们一直把食用各种动物特别是野生动物当成“山珍海味”来欣赏它,以为野生动物不仅味美,而且有药用价值,这便是人们杀戮、饕餮野生动物最有“科学性”的理由!像“活猴脑”、“龙虎斗”、“红烧猫肉”……即使古人也把这种吃法称做“虐食”,而我们却把吃这些野生动物当成了最高境界,把这种病态的食文化“发扬”到极致!
SARS的肆虐彻底击中人类文明的弱点。反思中国的饮食文化,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饮食文化需要革除的东西有很多,而其中最为根本的就是要善待野生动物,把野生动物从中国饮食文化的“食谱”中清除。非典暴发后,中国烹饪协会启动全国餐饮业非典疫情应急方案,措施之一就是减少生食和野味品种的供应。几乎同时,国家林业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也联合发出“停止野生动物市场经营活动”的紧急通知,禁食野生动物立法已经提上日程。
■分餐制因SARS得以推行
除了注重保健功效,非典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人们的餐饮习惯。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合餐制,合餐制就是一群人围着餐桌,各自用自己的餐具直接获取食物。合餐制下讲究“一团和气”,符合我们的风俗习惯,但其最大弊端是极易导致疾病传染,尤其是那些通过唾液、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的疾病。一位专家认为,改变合餐制度,适时推行分餐制,可以说是此次非典疫情对于我国国民卫生习惯的最大启示。非典中,“洋快餐”们之所以受非典影响较小,与其实行分餐制、更注重卫生的优势也是密不可分。
■防止报复性消费心理
伴随着新增病例数字上的减少,被隔离居民区全部解除隔离,厌战情绪、侥幸心理给非典的防治工作带来了新的隐患。非典疫情暴发以来,人们因为恐慌而谨慎小心,非常注意防范。但随着疫情呈现下降趋势,积聚多日的压抑情绪很容易爆发而走向反面。民众觉得这件事情过去了,防范意识逐渐减退。人们的心理也出现了“松动”。乘车、购物、用餐时也开始变得“大胆”起来,感到“非典正在渐行渐远”。一些人觉得到哪儿都要消毒、洗手、戴口罩、量体温,实在太麻烦,于是,旧习气慢慢在恢复。但一位业内专家指出,非典之所以迅速蔓延和难以控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社会的开放和人口的大量流动。正因为如此,从传染性疾病流行的角度看,当下风险远高于过去。因此,在非典疫情尚未过去的时候还是谨慎出门吃饭。
北京青年报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