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诊疗指南(一)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6-24 07:55:18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撰写组(2004)
前 言
休闲 居 编 辑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其病原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亦称艾滋病病毒。目前,艾滋病不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且已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受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并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制订了我国《艾滋病诊疗指南》(下简称指南)。本诊疗指南包括流行病学、病原学特征、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和分期、实验室检查、诊断、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常见机会性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以及母婴传播阻断原则和职业暴露的处理,尤其对目前艾滋病治疗最为关键的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做了重点介绍。
本诊疗指南的特点:⑴ 包括了艾滋病从基础到临床、从治疗到预防各方面的处理原则,使指南有较好的系统性和全面性;⑵ 根据循证医学研究原则撰写,而对于未定论的观点和临床疗效尚未肯定的防治手段不予推荐,使指南的科学性更强;⑶ 尽可能汇集国内专家的共识(尤其是有关艾滋病的分期和诊断标准章节),尽可能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和我国艾滋病病人的临床特点,使指南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和创新性;⑷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方案主要是基于国内已有药物来推荐。
应该指出的是,临床医学的精髓在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现有的医疗资源,采取合理的诊疗措施。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观点、新的诊断技术和防治方法将不断出现,本指南将根据最新的临床医学进展定期进行修改和更新。
流行病学
艾滋病自1981年在美国发现以来,很快在全球肆虐,截至2003年底,估计已造成6900万人感染,其中约2700万人死亡。艾滋病在1985年传入我国,截至2003年底,专家估计我国现存活的HIV感染者约84万,其中艾滋病病人约8万。我国的艾滋病已由吸毒、暗娼等高危人群开始向一般人群扩散,疫情已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流行范围广,面临艾滋病发病和死亡高峰期。
传染源: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以下称HIV/AIDS病人)是本病的惟一传染源。
传播途径:HIV主要存在于HIV/AIDS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和乳汁中。通过性接触(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血液及血制品(包括共用针具静脉吸毒、介入性医疗操作等)和母婴传播(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三种途径传播。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以及共用厕所、浴室、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HIV的感染与人类的行为密切相关,男性同性恋者,静脉药物依赖者,与HIV携带者经常有性接触者,以及经常输血者如血友病病人,都属于高危险群体。
疫情报告:一旦发现HIV/AIDS病人,应立即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医学管理:遵循保密原则,加强对HIV/AIDS病人的随访,提供医学、心理咨询。
预防措施:树立健康的性观念,正确使用安全套,进行安全性行为;不吸毒,不共用针具;普及无偿献血,对献血员进行HIV筛查;加强医院管理,严格消毒制度,控制医院交叉感染,预防职业暴露感染;控制母婴传播。对HIV/AIDS病人的配偶、所生的子女、性接触者以及与HIV/AIDS病人共用注射器的静脉药物依赖者进行医学检查和HIV检测,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
病原学特征
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人类慢病毒组,为直径约100~120 nm球形颗粒,由核心和包膜两部分组成。核心包括两条单股RNA链、核心结构蛋白和病毒复制所必需的酶类,含有逆转录酶(RT, P51/P66),整合酶(INT, P32)和蛋白酶(PI, P10)。核心外面为病毒衣壳蛋白(P24, P17)。病毒的最外层为包膜,其中嵌有外膜糖蛋白(gp120)和跨膜糖蛋白(gp41)。
HIV基因全长约9.8 kb,含有3个结构基因(gag、pol和env)、2个调节基因(tat反式激活因子和rev毒粒蛋白表达调节子)和4个辅助基因(nef 负调控因子、vpr 病毒r蛋白、vpu 病毒u蛋白和vif 毒粒感染性因子)。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