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拒发安全套续:校方称防艾要结合学校环境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2-20 17:47:48
针对拒绝校内发放安全套一事,北大一位老师表示,防艾宣传要结合学校实际环境。清华表示,该校没有拒绝安全套。
本报随机对50位大学生(男女各半)调查显示,11人表示反对公开发放,持无所谓的宽容态度的占26位,非常支持者有13位。休 闲 居 编辑
北大:要结合学校环境宣传防艾
北京大学校团委的一位老师认为,学校是否公开发放安全套和学校是否积极进行防艾的教育宣传并不存在必然的关联。北大长期以来一直在进行各种有关防艾的宣传教育,也为此进行了很多务实有效的活动,他个人认为,这些活动对于学生的影响并不比公开发放安全套差。
“学校人群和社会上的人群存在差异,用什么样的方式、如何适应大学独特的环境,并且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各个学校的校情,走中国化的宣传防艾之路,这些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的。”这位老师说。
清华:我们并未拒绝安全套
对于有媒体报道清华大学拒绝安全套一事。昨日下午,清华大学宣传科长薛建团否认了此事。
“我们与海淀红十字会约定在12月1日艾滋病日一同搞活动的,但是对方把活动时间提前了,因此我们还不知道。”薛建团说。
清华大学医务科办公室郭大夫说,去年的活动上他们曾经发放过安全套,因此今年也不可能会拒绝。郭大夫与另外一名医务室女医生都说他们没有见到安全套。
正方:发放安全套有警示效果
北大法学院一位女生对于校内发放安全套表示赞成。“发放并不等于表示一定要使用啊……这只代表一种象征意义,并不一定具有什么实际使用的意义。”
另外一些持宽容态度的学生说,安全套的发放更多的是具有一种教育和警示的目的,它的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并不应奢求立竿见影的效果。
另一位大三男生说,不容回避的现实是,确实有一些大学生有过性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从正面宣传相关知识,并发放安全套应该是一种明智的行为。
反方:大学生不是性行为密集人群
同时,一些持反对意见的同学也阐述了自己的道理。一位来自法学院2004级的研究生认为,在学校里发放安全套本身就是犯了“对象错误”的毛病,因为大学生本身就不是性行为密集人群,在大学发放也就不能产生显著的效果。
另一位来自中文系的女生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有很多途径可以获得有关防艾方面的知识,发安全套并不是十分必要。
-网友建议
可以尝试其他方式宣传防艾
一网友建议通过保护隐私的渠道宣传会更好
本报讯(记者张剑锋) 免费安全套受阻北大清华之事在网友中也引发了激烈争议,反对和赞成的声音所占比例相差无几。
新浪网友yuwt2002认为,宣传是很有必要的,但根本没有必要每人发一个安全套。性属于隐私范畴的东西,我们不该高喊尊重隐私,一方面又践踏隐私。
另一自称清华学生的网友认为,公开在学生区发安全套,不但不妥,也难免有其他副作用。
一搜狐网友则认为,免费发放安全套对消除他们对计生用品的神秘感和好奇心,消除他们对购买恰当的计生用品的疑惑都是很好的。
另一搜狐网友表示,学校拒绝发放安全套,我觉得实在是没有必要,学生如果真要发生性行为,也可以直接买安全套,管是管不住的。
一搜狐网友则建议,既然因为文化背景原因宣传不顺利,就应该尝试改变方式,应在校园网等多渠道———人们觉得比较能保护自己隐私的地方宣传会更好一些的。
-专家观点
学校不要替学生做决定
李银河研究员认为,发放安全套与不提倡性行为并不矛盾
本报讯(记者张剑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银河认为,在高校发放安全套本身没有错,更没有对大学生性行为的潜在鼓励,安全套本身是具有预防和安全作用的,要应该以开放、健康和正常的心态看待它,而没必要刻意强调和放大它的私密性、敏感性,更没必要给它强加道德、责任、社会风气等沉重的东西,当然这更与学校声誉本身无关。
“还有个关键因素就是比例问题。”李银河说,如果大学生发生性行为的比例较大,就有必要发放安全套。如果学校觉得应该强调对性行为的不提倡态度,也可以边不提倡大学生性行为边发放安全套,两者并不矛盾。
李银河强调,在这个问题上要尊重学生本身的选择,作为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判断和选择的行为能力,学校可以做必要的教育引导,但不要代替他们做出决定。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