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产业四大关卡拦路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30 12:32:50
保健行业----身陷四大误区
休 闲 居编 辑
迷信偏方。在我国保健产业中,存在为数不少的以传统中医养生理论为基础的,以传统中草药为原料的保健食品。这些企业借鉴传统中医学药典的偏方、秘方、验方进行组方,并以此为基础开发拳头产品,由此掘取了第一桶金。然而,也有相当一些企业在开发中因组方缺陷、剂量不明、设备不足、工艺问题、原料安全等问题未能充分论证,以致未获批准或不能投产。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偏方、秘方、验方虽好,但往往受历来条件的局限而未能尽善,如能进一步做好开发、应用研究,探索其配方组成,分析其有效成分,研究其保健功能,设计其工艺过程,策划其市场动作,将会是另一种前景。
仿制抄袭。目前,虽然我国保健产业整体销售额显露走强之势,然而销售大户仍高度集中在几大板块。有数据表明,仅免疫调节一项功能就聚集产品一千多个,占到整个保健食品总量的1/4强。不少企业看到一些热门产品的火爆销售,就盲目追踪,结果仿制的产品犹如鸡肋,最终导致失败。至此,不少专家指出,保健产业要发展首先要进行观念创新,打破多年的思维定式,敢为人先,即使是同类产品也要有自身的先进之处,如当前销量攀升的松花粉,不同品牌不仅剂型特殊、包装不同,就连营销方式也各有新招。
投资冲动。保健食品行业确有迅速致富的企业,主要靠的是自身的努力、稳定的质量和苦心的经营,然而还有不少投资者本着一夜暴富的思想涉足产业投资,这种浮躁心态,导致经营粗放、不守诚信,终局不言自明。
缺乏人本理念。保健产业要发展,企业家的能力不可低估,但只靠一个人的努力远远不够。有些独资企业的投资人为了避免员工跳槽,保证自己的权力不致旁落,往往靠自己疲于奔命,但收效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忽视了软资源的利用。在现代企业中,提高企业的总体智力,实现信息共享,以“知本家+资本家”的模式,组成一个精干的队伍,形成完备的知识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团队精神,通过创新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才是根本之策。譬如深圳某上市保健品公司,不惜重金网罗顶极人才,几年来资本总值翻了几翻,市值70多亿元。他们认为,观念的落后比技术落后更危险。改变陈旧的思维定式,敢于否定自己、超越自己,才能成就未来。
良性发展----亟待打破无规模不经济状况
小之害。一项统计结果指出,2003年,我国保健品销售约400亿元,甚至不到1家美国同类制药企业的销售额,生产规模与产业集中度相对太低。正是由于大企业太少、小企业遍地,不少本不具备研发能力的企业争先立项,产品创新周期过长,从而进一步激化了产品同质化的矛盾。
由于规模小,缺乏市场控制力而导致了无序竞争,令行业的整体信誉打了折;由于单产低,成本高,市场的主动性和应变性差,不能满足市场的强劲需求,因而扩大了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有的企业虽迈过了“小企业”的门槛,但却不能做大做强,形不成规模效益优势和专业化协作优势,因此更无从考虑以全球化的视角冲出国门。不少专家表示,这种现状决非正常。
小之因。中国企业的集中度很低,产业组织分散,保健食品行业尤其如此。其原因是:1.没有核心技术;2.缺乏关键资源;3.小富则安,不敢做大做强;4.存在缺陷,在生产要素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影响总体规模效益;5.存量资产适用失策,没有摆正技术磨损和物理磨损的关系,导致技术落后和收益降低;6.缺乏前瞻性,增量资产配置不够先进,须知固定资产投资是为配置生产力服务的,是投资效益的关键环节。因此,企业家必须端正思想,把企业做大做强,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进料折扣,容易引进人才等优势。一般而言,一种保健品年销售2亿元,才能赢得市场主动权。
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的好处虽然很多,但是规模经济也有个“度”的标准,即投入增加的同时,产出增加的比例超过投入增加的比例,成本随之降低,而规模收益递增;反之,则称为“规模不经济”。小企业也应有其生存空间,需求量小的保健食品或原料产地的上游产品适合小企业生产,小企业要做精做强,与大企业实行专业化协作,以大为主,大小结合,谋求规模的最佳点。
市场竞争----规避“大家砸、砸大家”行为
由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共存的属性,保健产业成为激烈竞争的焦点之一,竞争导致市场主体互相作用的力量更强。然而,就目前保健食品市场现状而言,广告疲劳轰炸、相互倾轧的价格战等制约了保健产业的发展空间,企业疾呼希望技术战、质量战、服务战等的到来以及良性竞争环境的优化。不少企业指出,竞争的游戏规则就是“诚信”,竞争是以法治为基础,不仅要自律,而且要他律。
广告轰炸。目前,不少保健企业惯用的宣传手法仍是广告轰炸,如脑白金、黄金搭档、葡萄糖酸钙等仍在依靠“眼球”的刺激和叫醒消费者“耳朵”的传统手法争夺市场。据载,2002年全国广告费支出112亿美元,其中名列前10位者有8家是保健品企业。然而,与企业不惜血本的广告投入相对的是,销售收入与付出之巨不成正比。另据中国消费者协会一份市场调查表明,保健品涉及虚假宣传者占70%,在宣传用语中炒作概念。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人提出,做好2004年药品医疗器械广告监管的重点工作之一是要整顿保健食品广告,目前保健食品广告审查的前期调研工作已经开始。
质量问题。虚假宣传屡禁不止动摇了产业信誉,然而在产品中添加违禁原料更是产业失信的关键。资料显示,2002年7月起卫生部对118种减肥保健品进行抽查,并查禁了10种非法添加西药成分或假冒的产品,随后又立即查处销毁欣美姿等8种违禁产品,据悉这些产品分别含有危害极大的芬氟拉明、西布曲明等违禁成分;2004年1月又查出有三种产品含有西步曲明违禁成分;此外,有的抗疲劳保健品含有违禁的“枸橼酸西地拉非”;据北京地坛医院报告,有四例服用含有芬氟拉明减肥保健品的患者导致肝脏损害。为了谋财,少数企业的所为已影响保健行业的整体形象。
漠视品牌。据调查,目前绝大多数保健品的品牌不为消费所知。在数百个或上千个相同功能产品中,消费者在选购过程如同大海捞针,而企业对此反应冷漠,只知道搞产品宣传,不肯下力气进行品牌建设,仍固守“酒好不怕巷子深”的旧观念。此外,有的企业靠吹牛打品牌战,最终是昙花一现。目前,不少龙头企业已认识到这一点,开始重视品牌建设和维护。
价格乱战。目前,保健食品面对的几大争议焦点之一就是保健食品的价格到底谁说了算。据调查,目前产业内产品的价格大都由企业制订。同类产品定价五花八门,消费者眼花缭乱,什么促销价、折扣价、优惠价、纪念日价、会员价、季节价等等,从表面看都事出有因,但其实质就是价格战。
此外,有的企业投入了大量的研发及宣传费用将自己的新产品打进市场不久,由于保健品没有保护期,仿造企业也跟随入市,此时先进入者以大降价威吓后进入者,后进入者也不甘示弱,互不相让,在市场上挑起一场销售大战,结果必然是参战者元气大伤,甚至同归于尽。
点石成金----搞好产学研结合
科研经费投入少。保健产业中小企业多,人才匮乏,资金短缺,无力进行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有数据表明,2002年的保健食品企业的研发费用为销售额的1%左右,还不足3亿元,相当于美国辉瑞制药公司科研投入的0.53%。专家指出,科研经费投入太少,严重阻碍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组织技术创新活动。
人才缺乏又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突出障碍。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缺乏,造成创新方向不准确;缺乏创新管理能力,这不仅浪费资源和经费,还严重影响创新的成功和效率。此外,有的企业或科研单位的创新决策过程过长,错过创新机会,新产品一经问世,就过时了。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保健产业技术创新过程太长步履缓慢。
产品重复性大。科研滞后造成新产品开发能力低下,往往一个货架上摆着几十种同类产品,令买主不知所从,企业因产品积压销售困难,只好竞相降价,造成无利可图甚至亏本,企业为收回投资,往往见异思迁又仿制一种产品,而又是同样的结局。因此很多保健品生命周期太短,形成井喷式创业,雪崩式倒下。
科研的目的就是创新,不能图省事、抄旧方、走老路,而且要行动快速,以免丧失创新的先机,同时要做好可行性研究,经过专家论证,确认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才能立项、设计、建厂、投产。
企业要创造自身的优势,必须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方向,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合理的配方,优质的原辅料,良好的新型和包装,生产功能可靠的产品,欲达此目的,应加大科研投入,生产知识密集型产品,推进中药保健品的现代化,必须做到:1.保证高质量的地道药材;2.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提取工艺;3.制剂技术的创新;4.安全性、有效性、可控性。
不少专家曾指出,搞好产学研结合可点石成金。其中关键就是科学家和企业家,科学家能把知识和智慧转化为技术,企业家能把技术转化为资本,并善于发现社会需求。
(转摘自“中国金药网”)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