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在医药行业所作的几点主要承诺包括:在2004年12月11日正式开放药品的分销业务,外商可在中国从事采购、仓储、运输、零售及售后服务,但开办零售药店不能超过30家。从现在起到我国完全开放国内药品分销市场,只有一年的过渡期。但是,过渡期过后,国外资本能够马上进来吗?中国医药商业协会有关专家认为,外资进入的快慢并不在于这个时间表,主要取决于我国医疗体制和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进程。
■ 永裕新兴:首家中外合资医药批发企业
2002年,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与西门子德马泰克公司合作建立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同年,由美国全球第一大医药零售特许经营公司提供品牌、管理和营运支持的美信国际连锁海王星辰专业药房在深圳挂牌,业内顿时哗声一片,甚至有人惊呼:此举意味着外资医药零售企业开始了进军中国市场的实质性动作。但是很快也就归于平静,原因很简单,有的业内人士评论说,这仅仅是外国品牌在中国旗舰性的特许经营,也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外资进入药品分销领域。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王锦霞认为,这种合作仅仅是业务上的合作而已,不是合资。
而这一次,或许与前两次不同了。经商务部批准,2003年12月11日,第一家中外合资医药批发企业――永裕新兴医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双方共投资8000万元人民币,中方控股51%,外方控股49%。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朱长浩介绍,永裕新兴的业务范围大致是:包括生物制品在内的各种药品的分销以及药品的进出口权。永裕新兴将接管中国新兴医药科技发展总公司已经拥有的大约价值2亿元人民币的分销业务。瑞士裕利公司将在合资公司中实现高标准、现代化的管理,建立新的物流保障和信息服务系统。据称,这是外国投资第一次进入中国药品批发企业。
关于瑞士裕利公司的情况,朱长浩说,裕利医药公司是瑞士著名产业集团裕利集团的属下企业,在亚洲已有百年历史,主营药品经营、代理、销售和分发,在香港、新加坡、菲律宾、泰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设有药品物流配送中心,年销售额约为300亿美元。
裕利对进入中国市场早有准备。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在上海设立了上海永裕医药咨询公司,业务覆盖内地100个城市,4000家医院,并在上海外高桥拥有一个独资物流中心。裕利公司有丰富的营销、管理经验,在物流配送上有一整套从仓库设计、管理、IT系统到配送中心(总配送中心、分配送中心、接拨点设置和功能划定、管理和考核)的成熟模式。
永裕新兴公司的中方中国新兴医药科技发展总公司,是199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技、工、贸相结合的国有医药企业,是一家军转民企业,总部设在北京。朱长浩介绍说,目前该公司已经形成了以代理和经销国内外各大药厂产品为特色的经营模式,与十多家国外大药厂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代理数十个药物品种。该公司1999年取得原外经贸部批准的进出口权,成为国家仅有的几家集医药经营和进出口为一体的医药企业,2003年通过了GSP认证。
新兴与裕利的合作,可以说是一个强强联合。永裕新兴公司总经理冯伟立称,他们准备把永裕新兴办成中国最大的最先进的医药分销公司。
■ 以药养医:洋药店进入中国的最大障碍
针对国内一些医药企业跟外商的业务合作以及永裕新兴医药有限公司的正式宣告成立,有人预测,一旦过了“过渡期”,外商会一下子涌进来。王锦霞认为,瑞士裕利公司提前进入中国市场,与新兴公司携手,他们只是以合资的形式从事药品批发业务,不搞零售业务。为什么不从事零售业务?主要是中国的药品零售市场前景不够明朗。我国的医药还没有分业,医生一身兼二职,既开方又卖药。目前中国的药品85%都是通过医生开处方卖给消费者的。因此,药店开的再多,也没有多少药可卖。据统计,有相当一部分药店还是亏损的。在这种情况下,外商怎么会轻易进来呢?
王锦霞说,即使过了“过渡期”,也不会出现外资涌进的现象。事实上在前两三年,中国刚刚入世时,就有好多西方国家的企业与中国企业谈药品分销合作事宜,但是谈来谈去,也没有一家外国企业跟我们国内企业合资。原因就在于我国的医药不分业。
国外药店是专门负责卖药的。欧美国家医院和药店是分业的,医生是不能卖药的。医生开了处方以后,患者拿着医生的处方再到药店买药。如果医生又开处方又卖药,医生怎么能从合理用药的角度去开药呢?在我国,医院医生因为与卖药的多少有直接的利益关系,而且卖某种药都是跟回扣挂钩的。医院“以药养医”的机制,导致85%的药品是通过医生卖出去的,而不是像国外是经过药店销售的。医生本人多开药除了医院给予一定的“奖励”之外,医药厂家还要给他们一部分费用,所以,他们开药的积极性就很大。有这样的油水在里面,医生的处方不可能让你拿到药店去。王锦霞告诉记者,浙江已经允许患者携带处方到药店配药。但是,有的医院立刻把处方变成了电子处方,患者根本看不到处方是什么,只好到药房交款拿药。还有的把药品换成英文名,患者看不懂,药店也看不懂。
王锦霞指出,国家《药品分类管理办法》2001年已经开始实施了,到现在药店还是收不到处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从今年7月1日开始,药店没有医生的处方不准出售抗生素。药店的药品销售面本来很狭窄,抗生素又被“切掉”了,药店的日子将更不好过。国外医生开出的处方,患者都要到药店去买药。我们的药店见不到患者的处方,处方药怎么卖?只卖一点非处方药,怎么能行呢?医药不分业,医生处方到不了药店,这样的环境外商怎么会进来呢?现在许多外商只是有这方面打算而已。国外的制药厂觉得中国是一个大市场,但作为药品批发零售商来说,他们对来中国开展药品分销业务并不是很感兴趣。有一家美国大的药品零售商说,我们在美国还开不过来呢,哪有精力到中国去开。
“外商肯定要进来,但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时间的快慢取决于我们的医药流通体制的改革进程。如果目前的局面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外商只能持谨慎观望的态度。”朱长浩指出,“决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一开放人家就呼啦涌进来了。恰恰相反,现在不是外资急于进来,而是我们的企业拼命地找外商来合作。”
业内人士指出,对于医药零售业来说,似乎没有看出有什么压力。因为有“医药不分业”和“30家”这道坎卡着以及某些不利于外商药品分销业务发展的因素的制约,外资进入中国药品分销行业的脚步不会太快。
■ 实力悬殊:国内药店难敌外资大量涌入
朱长浩说,商务部刚批准永裕新兴公司合资,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意味着我国政府一直限制外资进入药品分销领域的壁垒被彻底打破。医药商业对外资的不断开放,对众多国内医药销售企业来说,无疑中形成了一定的压力。压力来自实力的悬殊:目前我国有13265家药品批发企业,近16万家零售药店,而销售只占市场份额的15%。连锁药店所占份额更小,年销售额最高的医药连锁店也不过7亿元人民币。而美国只有100家批发企业,前10位大型医药连锁企业经营着全美15000家零售药店,销售额占全美药品销售额的60%。美国前3位医药批发企业销售额占美国药品销售额的94%。美国药品销售额是2000亿美元,我国是2000亿人民币。
两种数字的对比,给我们提出的问题是,如果不进行整合,引进国外的管理营销模式,家家沿袭固有的营销模式,各自为战,一旦外资大量涌入,中国的药品零售企业有可能全线崩溃。
■ 医药物流:我国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大
朱长浩经常出国考察,他说,外国的医药分销企业与我们的医药分销企业完全是两码事。国外的物流供应链一环扣一环,而我们是各管一摊,管供应的就只管供应,管销售的只管销售。而人家是从高端到终端一竿子捅到底,所有的环节都是电脑控制。控制上游(生产商)的产量,按需生产供应,以减少库存的积压;对于下游,可以根据销售量供应。他们的资讯非常先进,每一个厂家都可以通过网络查到他的产品在货架上的情况。哪一家医院、药店销售了多少,一目了然。而我们欠缺的就是有效的供应链。国内医药分销企业掌握的市场分销额,实际上是一个大约数,真正销出去了多少,批发商只是根据发出去的货来统计,究竟零售商仓库里压着多少货,是统计不出来的。对于医药商业企业,掌握终端销售额是生存和成功的关键。
库存量大,财务成本高,这是我国医药分销企业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朱长浩说,我到美国一家年销售额在7亿美元的小型医药批发公司考察时发现,除了上层的管理人员之外,仓库里只有7个人。在我国这是不可想象的,没有四五十个人是没有办法运作的。人家全部是计算机管理、机械化操作,他们发货、监督、验收都是一个人用计算机操作,使成本大大下降。我们的“流水线”,开票的只管开票,发货的只管发货,每一个环节的运作都是人海战术。大家都熟悉麦当劳,所有的店面都是一个标准,一个面孔,一个经营服务模式。美国的药品连锁店,大小也是一样的,色彩也是统一的。甚至某一种药品摆在什么位置,都有严格的要求。
“外资进入中国医药分销领域,对中国的医药分销市场肯定有冲击作用。”朱长浩认为,这种冲击是渐进式的,我们有一定的应对时间,如何才能在外资的冲击下最终立于不败之地,就要看我们如何加快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