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制药工业的再认识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30 06:09:09
作者:谢书云
休 闲 居 编 辑
医药产业是经济增长较快的产业之一,70年代年均增长13%,80年代8.5%,90年代7.5%,预计1998-2010年年均增长仍可维持在7%左右,远远高于整个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我国医药行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在17.5%左右,“八五”期间是发展最快的5年,至今仍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
一、世界医药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发达国家控制着世界医药市场
由于制药业具有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的特征,世界医药市场被少数发达国家和跨国制药企业所垄断,前100家世界性医药企业供应着全球药品的80%,前25家企业控制着50%市场。90%药品生产由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和瑞典6个发达国家完成。占世界人口25%的发达国家消费了79%的全球药品。
2、发展快速的世界医药市场
现代制药工业起步于二战后的全球经济复兴时期。近40年来,世界制药工业一直以较快的速度持续稳定地发展。50和60年代均增长150%以上。70年代达到顶峰,为260%。80年代开始下降,增长率仍达到8.5%。90年代保持了8%――10%的发展速度。据预测,到2000年,世界药品市场销售额将增加到3900亿美元,年均增长7.3%;到2010年达到7600亿美元,年均增长7.1%。
从全球医药市场的分布看,北美占世界市场的33%,其次是西欧和日本,分别占世界市场的27%和17%,中国及东南亚仅占5%,这对于有着12亿人口的中国来说是极不相称的。
3、全球医药企业并购与日俱增、规模不断升级和优化
为了更好地适应日益激烈的医药市场的竞争,全球制药业皆将企业间的并购重组作为节省费用、拓展市场、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使用和配置资源的重要措施。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于1989年,以BM公司和Squibb公司的合并为代表,前者拥有财力,后者有产品和市场优势,合并后的BMS公司成为美国第一大制药企业,世界第三大医药企业。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于1994―1996年,英国的Glaxo公司兼并美国Wellcome公司,仍为世界第一,瑞士的两家公司合并成了Novartis公司, 为世界第二。目前,世界销售额前100名产品制造公司中有7家是制药公司。
4、药品消费结构不断变化
随着饮食的改善和人的寿命的延长,许多疾病如肥胖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日益突出。这些疾病使得药品消耗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一是心血管药物所占比重逐年增加,而抗感染药物有下降的趋势;二是老年疾病及妇女儿童用药的市场发展速度高于80年代;三是预防药物、保健食品〈也称功能性食品〉的发展持续升温;四是天然药物〈主要指植物药〉发展潜力大,使得我国的中药前景更为广阔;五是非处方药〈OTC〉销售市场增长速动加快,预计到2000年,该市场销售额将增到650亿美圆。
5、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高胆固醇、爱滋病及多种癌症等治疗药物的研制加快,市场前景广阔
6、生物技术高科技制药业发展讯猛
二、我国医药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医药行业的现状
我国的医药行业自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原料药、中间体、制剂和医疗器械等比较配套且较为完善的制药工业体系,数量规模上已跻身世界前列,在发展中国家占有明显优势。截止97年,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已达6,391家,其中包括1,700多家三资企业,共生产1,350多种原料药,4,000多种制剂和8,000多种中成药。在60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中,符合GMP(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要求的有300多家企业(车间),其中取得GMP证书的仅有59家,38个车间和13个品种。自80年以来,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以平均17.5%的速度增长,是国民经济中发展较快、成长性较好的产业部门之一,年均增长速动大大高于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速度。80年医药工业总产值为66亿元,96年为1251亿元,97年为1429亿,98年可达1,630亿,比97年增长14%。在连续20年的高增长后,作为朝阳产业,医药工业增长速度仍会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长速度,预计99年将增长10%左右,到2000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
(二)我国医药行业面临的问题
我国医药行业无论是生产还是销售都有非常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存在“一小二多三低”的现象。一是大多数生产企业规模小;二是企业数量多,产品重复多;三是大部分生产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新药研究开发能力低、管理能力及经济效益低。还有药品质量监控不严,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极弱。
据统计,目前我国6000多家医药生产企业中,几乎90%为小型企业,最大的企业年销售仅20多亿人民币,我国95年的医药销售总额仅相当于一个跨国制药集团的年销售额。96年我国经济500强中,医药仅占8家。目前,全球25家跨国制药公司中已有20家在我国建立了三资企业,进入WTO后,一些大型制药公司进入国内市场,这些将使许多中、小型医药企业被陶汰。
许多制药企业选项目常常不经调查研究,不经专家论证,由于某些因素的驱使,一哄而止,低水平重复,造成财力、人才等资源的浪费。以生物制药为例,仅α-干扰素就有深圳科兴、沈阳三升、安徽安科公司、天津华立达等十多家生产。IL-2有9家生产,EPO有7家,还有几家待获生产批文。
新药的创新研制能力及制剂水平低。我国按照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惯例,从93年1月1日起,开始对药品实行20年的专利保护,今后在仿制国外一个专利药,外方要索取4~10亿美元的赔款。由此可见,今后我国药品仿制已不再可能。直到90年代初,我国的西药品种有97.4%是仿制;生物工程制药方面,已形成产业化的12个品种,仅有一种是独创(重组人干扰素α1b),其余均为仿制,这一领域目前存在着严重侵犯知识产权的可能;中成药是我们的特色,但其产品开发也一直停留在挖掘古方的基础上,制剂水平依旧是传统的浸提冲剂、丸剂等。进入90年以来,中成药的研制、生产现代化(中药西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出现了许多中药针剂,天津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被美国FDA批准进入临床试验。我国药物剂型单一,通常一种药物仅有一种剂型,而国外每开发出一种新药,随后又能研制出许多新的剂型,这就增加了药物的品种和产品附加值,经济效益可显著提高。
目前,国内大多药品生产企业在保证药品质量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企业(车间)不符合GMP标准要求,生产工艺及操作规程的制定和执行不够科学、严格,质量保证、质量控制不够,生产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不高,导致产品质量不高。药品质量从全国98年检验情况来看,药品生产企业不合格率为8.31%,这将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规模小与水平低决定了我国医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处于劣势。在化学制药方面,我国出口以中、低档原料药为主,制剂产品只占出口额的10%。抗生素、解热镇痛类和维生素类是我国原料药出口的主导产品。原料及制剂三年来出口持续下降,98年广州秋交会医药产品的成交情况很不理想,几乎没有大宗合同签订,价格仍然低迷。中成药作为药品及生物药物,目前出口几乎不可能,医疗器械是国际交换最活跃的产品门类,国际交换的前提是产品安全标准、性能标准和质量保证体系标准的统一,而标准的与国际接轨问题一直是我国的弱项,给医疗器械产品出口增加了难度。
从上述内容看出,我国的医药行业即得到了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为了跟上世界医药发展的步伐,整个行业要扩大规模,关、停一些小的制药业,避免再重复建设。化学制药业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加大新药的研制和制剂开发水平,要有专利产品,垄断市场,成为重磅炸弹。中成药要实现现代化,实现标准化,打入国际市场,生物工程药物应注重知识产权及产业化程度。
(三)我国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1、发展总目标
到2010年,我国医药行业要发展成为高技术、外向型、具竞争能力的主导产业。医药工业总产值〈按95年不变价计算〉达到8000亿元,年均增长15%;工业增加值3000亿元;医药商业销售额7000亿元;医药出口创汇350亿美圆。
1) 医药产业和产品结构更趋合理,资源配置优化;形成完善的新药研制创新体系
2) 将培育一批现代化的大型医药企业
3) 化学药制剂、中成药现代化、具有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药物等方面将有大的突破
(四)有关制度、政策对医药行业的影响
99年,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机构调整后新的法规出台最多的一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将有共四十余部法规、办法出台,包括《药品分类管理办法》及医、药分业管理。新成立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将有“两定三目录”于年内颁布实施(定点药店、定点医疗机构、《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医院诊疗项目目录》《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国家计委颁发的《药品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及补充规定。国家经贸委关于医药生产、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及国有企业三年解要困又有新的思路,中国加入WTO等。这些都是医药行业要面临的新问题,要加以研究,趋利避害。
自99年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于年底完成,与此同时,已实现40多年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将自动取消。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医药市场总量继续扩大,因为我国实行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覆盖面比较窄。新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指出:“城镇所有企业(包括国有、集体、外商投资、私营)、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这样就扩大了医疗保险人群,医疗需求、医疗总支出不会下降。实行医疗保险后,用药结构将有新的动向,而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的遴选原则之一,医疗单位必须选用疗效确切、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药品,有限的医疗保险费用在保障人民基本医疗需求上。受《国家基本药物》和《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的影响,预计价格昂贵的进口药市场份额进一步缩小,国产药因其疗效质量可靠、价格低廉,将占有极大市场。
我国进入WTO,对医药企业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利大于弊。进入WTO后,我国的医药行业前期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因为化学药以仿制为主,且以原料药出口为主,生物制药创新不足,产业化规模较小,可能中成药受到的冲击较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行业,无论是在产品质量,新药的开发方面,还是在管理及人才的培养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大量进口药的进入,全球跨国制药公司在我国建立合资药厂,知识产权的保护及进入WTO临近,使得我国医药行业竞争能力不断加强。进入WTO后,我国医药行业将在国际竞争中提高新药的创新、管理、营销能力,通过优胜劣汰,改变目前医药企业组织规模“弱、小、散、乱”的状况,培养一批大中型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
医、药分业和药品分类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先进管理方法,也是我国医药行业的改革方向。医、药分业有助于抑制医院不合理收费,改变“以药养医”的状况,改良医风医德,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在将医院和药房分离的同时,将药品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OTC)分类,OTC指为了满足病人自我诊断、自我治疗、自我保健的需要,无需医师处方,靠病人有限的常识,即可安全选定、安全使用在药店购买的药品。有关资料表明,我国非处方药市场94年为3.4亿美元,预计2000年将达13.74亿美元,OTC市场的建立为开发生产这些药物为主的企业扩大销售量提供了机会。
三、化学制药、中成药和生物技术制药
(一)化学制药
我国的化学制药现已行成化学原料药、中间体、制剂等系列,不但能基本满足国内需求,而且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原料药出口大国。我国化学制药业现以能够生产世界上大部分化学药物,但97.4%为仿制,创新能力十分薄弱。随着药品专利保护力度的加大和WTO的加入,化学制药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另外,国内化学制药企业同国外同类企业相比,规模都很小,品种单一,陈旧,几乎都是仿制品,主要是青霉素、维生素、抗生素类、解热镇痛类;且制剂水平也低,原料药出口价格一路下跌,新产品开发投入少,创新不够,这些决定了企业今后的发展将受到严峻的考验。从近两年医药生产企业经济效益看,化学制药不如中成药和生物技术药〈包括生化药〉。化学制药企业必需加大创新力度,研制出有专利权的新药,使其成为“重磅炸弹”。 (二)中成药
1、中成药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疑难怪病、现代文明病等,对于素以疗效显著的化学药显得力不从心;化学药的毒幅作用、耐药性等也困扰着人们;人类回归大自然、崇尚天然药物的潮流正在形成。这些都为中成药的发展提供了良机。
目前,世界中成药年销售额为100――150亿美圆,是1990年的2-3倍,全球有40亿人口使用传统医药,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0%。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及我国两岸三地,中草药普遍受到重视和欢迎。欧美国家也开始重视和使用中成药,最近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对中成药报批也作了一些修改,使之作为药品更易进入美国市场。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更应得到发扬光大。
2、我国中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中成药缺少与国际接轨的研制、申报、质量控制标准;二是生产工艺、厂房、设备落后,大多不符合GMP生产管理规范;三是科研投入少,产品技术含量底,档次不高;四是中成药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
发展趋势是:(1)加强中成药的现代化、标准化、国际化的研究;(2)加强中成药的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独特的工艺配方;(3)加强中成药的药理、药效、作用机制等研究;(4)加强中成药剂型研究,实现中药西制;(5)拓宽中成药走向世界的渠道
(三)生物制药――“黄金产业”
1、生物制药概述
(1)生物制药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现代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是指对生物有机体在分子、细胞或个体水平上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设计操作,为达到目的和需要,以改良物种品质和生命大分子特性或生产特殊用途的生命大分子物质等。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其中基因工程为核心技术。由于生物技术将会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健康、环境、能源等开辟广阔的前景,它与计算机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技术等被列为高科技,被认为是21世纪科学技术的核心。目前生物技术最活跃的应用领域是生物医药行业,生物制药被投资者看着为成长性最高的产业之一。世界各大医药企业瞄准目标,纷纷投入巨额资金,开发生物药品,展开了面向21世纪的空前激烈竞争。
(2)生物制药行业特点
a.抗经济周期影响的能力较强
b.行业进入壁垒高
高技术:主要表现在高知识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方面。生物制药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多学科高度综合互相渗透的新兴产业。以基因工程药物为例,上游技术(即工程菌的构建)涉及到目的基因的合成、纯化、测序;基因的克隆、导入;工程菌的培养及筛选;下游技术涉及到目标蛋白的纯化及工艺放大,产品质量的检测及保证;药物的申报要求极为严格,包括临床实验及申报文件的编制等。 高投入:生物制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主要用于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及医药厂房和设备仪器方面。美国93年对生物工程业的开发投资约40亿美元,94年达到77亿美元,96年研究经费为79亿美元,并从股市增资45亿美元,97年风险资本投资者又向美国新的生物技术公司投入10亿美元以上。通常,一个新药的开发生产,有55%的工时用于研发,10%用于销售,19%用于生产还有其它。一个基因工程新药的开发费用平均需要1-3亿美元,并随新药开发难度的增加而增加(目前有的还高达6亿美元)。显然,雄厚的资金是生物制药开发成功的必要保障。另外,生物制药对医药厂房和设备仪器要求很高,且属于一次性投入,这又需一大笔资金。在我国,由于大多生物药物都属仿制,因此研发费用就很低。
政府直接干预:药品作为一类直接涉及人民健康的特殊商品,其开发、生产、定价、销售、进出口等均受到严格的特殊法律的规范、控制和管理,没有药证和生产许可证、GMP等规范认证的药品和企业不能合法进入医药市场。
c.长周期
生物药品从开始研制到最终转化为产品要经过很多环节:试验室研究阶段、中试生产阶段、临床试验阶段(I、II、III期)、规模化生产阶段、市场商品化阶段以及监督每个环节的严格复杂的药政审批程序,而且产品培养和市场培养较难;所以开发一种新药周期较长,一般需要8-10年、甚至10-12年的时间。
d.高风险
生物医药产品的开发孕育着较大的不确定风险。 产品开发风险:研制开发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很关键,一节败下将前功尽弃,并且某些药物具有“两重性”,可能会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而需要评价;一般来讲,一个生物工程药品的成功率仅有5-10%。 市场竞争风险:“抢注新药证书、抢占市场占有率”是开发技术转化为产品时的关键,也是不同开发商激烈竞争的目标,若被别人优先拿到药证或抢占市场,则全盘落空,尤其是国外产品的冲击长期来看在所难免;可谓是“发展小了等于白干,发展慢了等于自杀”。。 e.高收益
生物工程药物的利润回报率很高。一种新生物药品一般上市后2-3年即可收回所有投资,尤其是拥有新产品、专利产品的企业,一旦开发成功便会形成技术垄断优势,利润回报能高达10倍以上。美国Amgen公司1989年推出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1991年推出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1997年的销售额已分别超过和接近20亿美元。仅仅是一个人体肥胖相关基因的克隆,便以2千万美元的身价卖给Amgen公司,且随该基因的临床应用Amgen将为之继续投资8千万美元;一旦开发成功投放市场,将获暴利。
2、我国生物制药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1983年国家科委建立了生物工程开发中心,“七五”期间又投资成立了基因工程药物、生物制品和疫苗等3个研究开发中心,专门从事生物工程产品的研究开发,并有计划地实施产业化;1993年生物工程学会的建立和我国最大的基因工程生产企业――深圳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在深圳的落成,标志着我国已具有一定的生物技术产品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已掌握了最新的基因工程技术和下游生产纯化技术等。国家科委“九五”期间特别制定了“1035计划”,用以切实推动新药的研制与开发:“10”即研究开发出10个创新药物、10个首次上市的新药、10个基因工程药物;“35”即5个新药筛选中心、5个GLP(实验室质量规范)中心以及5个GCP(临床试验质量规范)中心。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300多家单位从事生物工程研究,有200余家现代生物医药企业,50多家生物工程技术开发公司,其中有30余家已投入生产。
目前,我国已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经济中的重点建设行业和高新技术中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在一些科技发达或经济发达的地区建立了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比如上海浦东生物医药开发基地,广东中山健康产业基地等,在深圳、上海、长春、厦门、杭州等地,一些生物技术骨干企业已经迅速崛起。
我国生物医药产值“八五”期间每年保持15.8%的增长速度,几乎是每四年翻一番。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我国生物医药的年平均增长率也将不低于12%,高于国家8%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生物工程产业的崛起必将成为21世纪国民经济的增长点。
我国当前生物制药产业开发的几大误区:
由于受技术水平的制约(基础研究、试验设备、人才队伍落后)、投资风险意识的淡薄(资金投入不足、投资前期研究的少,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着资金瓶颈效应)、科研成果产业化存在着较大的制度缺陷(尚未建立起适应于知识经济时代的融资体制、对高新技术保护不足等),使得中国现有的生物医药企业多未形成专业化和规模经济,创造少、引进多,随“复关”的临近,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和国外产品的冲击将越来越严重。1996年我国生物工程药品的进口额1.9亿美元,占国内市场的60%,1997年1.45亿美元,占国内市场的40%,额度和比例虽然有所下降,但国内独资和合资建厂的明显增多,他们依靠资金和技术优势,给我国正在发展中的生物制药业以巨大冲击。目前,国外生物制药企业纷纷看好中国,国外先进产品逐渐打开国内市场,比如日本麒麟(Kirin)啤酒公司1993年就在中国销售约10亿日元的G-CSF,1995年又在中国合资建厂,分装G-CSF并准备生产G-CSF、干扰素和EPO。所以,中国在面临国外产品的巨大冲击下,只有开发独特新颖、疗效确切、规模大成本低、质量价格比优势明显又有技术垄断的产品,才能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1)对知识产权、专利制度的认识十分薄弱。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a.不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仿制过多,创新不够。
目前我国新药开发一般走“国外元件、国内组装”的道路,仿制或直接引进专利保护期外的产品。目前,我国已批准上市的基因工程药物中只有重组人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