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成本和期望值冲突“二次择业”研究生陷困境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3-09-12 14:09:44
中新网援引《中国青年报》消息,南京师范大学的吴湘是一名2006届研究生,刚刚陪同女朋友从杭州面试回到南京。他总结求职经历时说:“现在发现真是‘工作面前人人平等’,与本科生相比,我们选择的余地和待遇竟然差不多,甚至更难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
吴湘本科毕业后曾在当地电视台工作过一年,而且月薪近3000元。后来觉得发展空间不是太大,想通过考研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平台。
看到身边的人已经找到工作,自己却屡屡受挫,他不免有些着急。“很希望一步到位找一个好的平台,可是,现在即使想回原来的单位都很难了。”吴湘坦言,发现应聘单位还有自己本科的同学时,自然有些不平衡,经意不经意之间有所回避。
眼下,吴湘正在焦急地等待国家公务员面试通知,“也就是碰碰”。吴湘无奈地说。
在就业大军中,与吴湘有一样境遇的人很多。他们本科毕业后,本有着一份在外人看来比较好的工作,但为了“更高的平台和起点”,毅然放弃工作选择考研、深造;然而,眼下面临毕业时,他们绝没想到面临着一次更为严峻的选择。专家说:“这些研究生的‘二次择业’面临尴尬的境地”。
水涨船高,二次择业难度加大
在2006年全国近23万名报考北京研究生的考生中,非应届人员报名考生108351名,占全部报名人数的47.7%;应届本科毕业生119003名,占52.3%。
那些放弃了原有工作而深造的往届生源,由于在年龄和期望值上的特殊性,再次择业时,新的困难又一次降临。
北京大学新闻专业的李松今年7月份毕业,当过8年英语教师的他已习惯了奔波于各个招聘会。让他郁闷的是,“发出去的简历像雪花一样,都没有回应。”
李松1997年毕业后,在山东某高校外语系任教。为了能有更好的平台和更高的起点,在2004年孩子两岁时,毅然决定考研。
现在,让李松尴尬的是,由于是跨专业,工作经验反而使他在择业时面临两难的境地:去应聘某学校的英语教师,对方说最希望要的是英语专业毕业的;而自己两年的新闻专业学习也不能打动媒体,广告公司、电视台、报社,求职一圈下来,李松更深地体会到了专业方面的不足。
调查中笔者发现,同样面对“二次择业”,女生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走出校园重新择业时面临更多的压力和困难,更多地倾向于“稳定”和“照顾家庭”。
成本高、适应难困扰往届毕业生
谈到二次择业难出现的原因时,中国青年国民素质和规划发展工程(简称中国栋梁工程)负责人认为,这是劳动力密集型社会的必然表现。二次择业难的出现,主要是劳动力技能成长的动态流动出现了局部停滞和阶段性缓慢,造成了后续部分劳动力流量重叠加大,压力增大。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社会总裁高级研修班客座教授景素奇则从宏观和微观上分析了二次择业难的原因。
从宏观上讲,我国人才培养体系正处于转型时期,由原来的“人事部—组织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三个环节紧密相扣的计划体制向市场配置体系转变。在原来的“三部一体”机制下,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和社会各行业所需的人数以及供需方的各层次人才构成都很清晰。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末,人才供需的市场化程度一步步加深,市场配置的人才资源已占到30%~40%的比例。
景素奇说:“正是在这个转型期,旧的体系在解构,但没有完全消失,新的市场化配置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就造成人才机制的脱节。”他指出,往届毕业生由于横跨两种人才体制,往往更难适应这种转变,增加了他们就业的难度。
另外,往届毕业生还有两个劣势,一个是工作经验和专业不协调,一个是就业成本和个人期望值的冲突。
一般认为,往届毕业生的工作经验会成为他们就业中的一大优势,可是实际情况却不尽然。景素奇分析,选择辞职后深造的人往往不满足于原有工作的性质或条件,而选择了新的专业或领域,在毕业面临重新择业时,就会有一个矛盾凸显出来:所学的专业和既有的工作经验不协调,这时工作经验不仅不能成为一个优势,反而成了阻碍。和应届生一起去应聘时,往届毕业生就很尴尬:按现有的专业择业,两到三年的校园学习不够充分,而且还没有所必需的工作实践;按原有的经历,时过数年又不能很好地胜任新的工作要求,特别是用人单位不免会有这样的疑问:是不是不喜欢这个行业才跑的呢?
相比应届生们,二次择业的毕业生们社会交往较多,生活的压力要高于应届生;同时,他们要么是已婚,负担一家老小的压力相当大,要么是年近30岁等待结婚,房子等压力同样扑面而来。在期望值上,基于原有的经验积累或待遇,他们往往很自然地将未来选择的单位和原有的作比较,“高于或维持原来的”是潜在的心理底线。
心态归零,尝试走创业道路
32岁的李海中现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宣传部工作。1995年毕业后他就到山西某地质队工作,经过5年连续不断的努力,2002年考上了江苏某大学的研究生。他一心想圆“记者梦”。
现实的残酷让他不得不暂时放弃了追求梦想:大的新闻单位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小的单位自己又不想去。在公务员考试未果的情况下,他将自己的就业定在了高校。由于在校宣传部、广播台都有扎实的锻炼经历,他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宣传部达成了意向,成为班上较早定下工作的人,而且很快适应了工作,得到领导的器重。
“虽然自己的梦想暂时不能实现了,可是从事的工作还是和新闻很有关系的。所以,调整目标,适应新的环境很重要。”李海中说。
一项名为“中国平民创业致富调查”的结果显示,25~35岁年龄段是创业的年龄高峰期,46岁以上年龄段的创业成功率则急剧下降。
对此,景素奇建议,对于有过工作经验的“二次择业者”来说,自主创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景素奇分析说,往届生创业有着独特的优势:他们有原有工作经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们有摆脱现状的强烈愿望;工作过5~8年这个年龄段的创业相对成功率较高;读完研究生,既学到了最前沿的知识,又构建了一个新的生活圈,积累了层次较高的社会资源。
“还有就是‘心态归零’,抛开原来工作经历所带来的包袱,轻装上阵;充分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创造机会;突破年龄上的心理障碍,抓住创业成功概率相对较高的时段,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开辟新的道路。”景素奇补充说。
≡ 查看、发表评论 ≡